中醫學術:內經論清濁與升降第 2 頁
其次,原文又提出“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的陰升陽降理論,看似矛盾其實不然。馬蒔《素問注證發微》認為:“地雖在下,而陰中之陽者升,故其上也為云;天雖在上,而陽中之陰者降,故其下也為雨!碧鞖怆m為陽,可是必有陰寒的凝聚作用,才能降為雨;地氣雖為陰,但是要有陽熱的蒸騰作用,才能上為云。即陽中寓陰,陰中寓陽,升中有降,降中有升,高下相召,陰陽互涵,推動了天地之氣不斷升降運動。張介賓曰:“陽在上者為氣,氣者云也,氣降則化為精,雨由云而生也。自下而上者,地交于天也,故地氣上為云,又曰云出天氣;自上而下者,天交于地氣,故天氣下為雨,又曰雨出地氣。”可見,天地陰陽之升降形成云雨,人身陰陽之升降化生精氣!端貑枴ち⒅即笳摗吩疲骸吧讯,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天氣下降,氣流于地;地氣上升,氣騰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形成了天地陰陽二氣相互交感、交泰和交融不止,宇宙萬物生生不息。
第三,清陽之氣向上,向外升發;濁陰之氣向下,向內沉降的清濁升降理論也為后世治療學中多種治法提供了依據。如治療耳目失聰的益氣升提法:李東垣的益氣聰明湯(黃芪、人參、升麻、葛根、蔓荊子、芍藥);治療表證的宣肺發散法:麻黃湯(麻黃、桂枝、杏仁、甘草);治療手足厥逆的溫經散寒法:當歸四逆湯(當歸、桂枝、芍藥、細辛、甘草、通草、大棗);治療腸胃積滯的攻下法:大承氣湯(大黃、厚樸、枳實、芒硝);治療水腫的利水逐水法:十棗湯(芫花、甘遂、大戟、大棗)等等。這些治法方藥都是在這個理論的啟發下發展起來的,現已成為中醫學的重要內容而被廣泛運用于臨床。而本段的天地云雨陰陽互化而互根理論也非常有臨床指導價值,如臨床上的從陰補陽、以陽補陰、精氣互化等治療方法及方藥的使用,便屬于這一理論的應用。
所云“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月真脹!眲t具體論述了人體陰陽升降失常造成的病理變化和所致的病證舉例,不僅是運用陰陽升降理論說明人體病理的具體體現,也是對“治病必求于本”的具體申明,具有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和實用價值。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