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祛瘀實乃以通為補
王金亮 侯紅霞 山西省平遙縣中醫院
筆者每涉臨床,對疑難病、慢性病常以活血化瘀獲效。常賞識古人“以通為補”之法。中醫治病強調扶正和祛邪,相輔相成,扶正即可祛邪,祛邪即可安正。許叔微《本事方》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則實。”指出在治療上祛邪是主要方面。攻下派張子和更指出:“夫邪之中人,輕則傳久而自盡,頗則傳久而難已,更甚則暴死。”在臨床上也確有很多病例,無任何特別癥狀而猝死,原因多是瘀血內蓄機體,突然阻塞經隧所致。而“傳久而難已”者則多為慢性病,“久病則多瘀”,活血化瘀,以通為補是治療慢性病的有效方法。
《內經》云:“今夫五臟之有疾也,譬猶刺也,猶污也,猶結也,猶閉也。刺雖久,猶可拔也,污雖久,猶可雪也,結雖久,猶可解也,閉雖久,猶可決也。”其言不但為針刺治療久病提供了理論依據,也適用于藥物治療。應用活血化瘀正是通其經隧,暢其血脈從而達到拔刺、雪污、解結之目的而使機體康復。
漢時仲景著《傷寒論》太陽篇有治其人如狂,小腹急結,小便自利等癥而創桃仁承氣湯、抵當湯、抵當丸。《金匱要略》有治“內有干血”之大黃 蟲丸,治腸癰之大黃牡丹湯,婦人產后篇、雜病篇有治療“產后腹痛”的下瘀血湯,“經水不利”之抵當湯,“腹中氣血刺痛”之紅蘭花酒,以及“水與血結于血室”的大黃甘遂湯等等,均有“推陳致新”的作用,均在強調“以通為補”。取藥多以大黃為主,以攻逐瘀血為目的。
唐容川著《血證論》對瘀血致病多有闡述,強調瘀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斷新血之化機,故凡血證,總以祛瘀為要”,瘀血者,既與好血不相合,又與好血不相能。人體經脈之中,若有瘀血阻滯,新血何能安行無恙,瘀血不去則新血斷無生理。故知瘀血之危害,為醫者必以活血化瘀以推陳出新。
王肯堂在其《證治準繩》中記述:“吾鄉有善醫者,每治失血蓄妄,必先以快藥下之,或問失血復下,虛何以當?則曰:血既妄行,迷失故道,不去蓄,利瘀,則以妄為常,遏以御之?且去者自去,生者自生,何虛之有?”實乃明言也。
瘀血為患,又可變生多種疾病,所以瘀血實為血毒。縱觀古今,活血祛瘀實乃下中有補,即“以通為補”也。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