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邪實質論
許成輝 廣州中醫藥大學
《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病機十九條獨脫燥氣病機。后世醫家劉完素補以“諸澀枯涸,干勁皺揭,皆屬于燥”,又有喻昌創立了著名的秋燥論。劉力紅教授在其《思考中醫》中也對“燥”進行了詳盡的論述,并提到“病機十九條中不言燥并不是什么疏忽,也不足為怪,實際上,言濕言熱,燥在其中矣”。那么,燥邪的實質是什么呢?
陰竭而燥
風夾溫熱而燥生 葉天士《溫熱論》:“在表初用辛涼輕劑,挾風則加入薄荷、牛蒡之屬,挾濕加蘆根、滑石之流。或透風于熱外,或滲濕于熱下,不與熱相搏,勢必孤矣。不爾,風挾溫熱而燥生,清竅必干,謂水主之氣不能上榮,兩陽相劫也。”即溫燥的實質是外感風熱之邪耗傷津液。風性開泄,使人腠理疏松,加速蒸發津液;熱為陽邪,易于灼傷津液。溫燥傷人屬于溫病中一類急性外感熱病,以其病理變化、臨床表現溫熱性質顯著為特征。治宜辛涼甘潤,如桑杏湯等,可根據風與熱的偏重略作調整。
風邪傷津兼寒 秋令風寒二氣橫行,肺金受之。寒傷肺衛,風竭津液,所以本病初起既有惡寒發熱、頭身疼痛、咳嗽、脈浮的太陽傷寒類似癥,又有口鼻、咽唇干燥及干咳的溫病類似癥。一般病情較輕,傳變亦較少。津液不足的干燥癥和寒束肺衛的傷寒類似癥同時出現,是本病的重要特征,也是與傷寒相鑒別的重要之處。俞根初在《通俗傷寒論》中對本型涼燥證候作了具體概括:“涼燥犯肺者,初起頭痛,身熱,惡寒無汗,鼻鳴而塞,狀類風寒,惟唇燥噫干,干咳連聲,胸滿氣逆,兩脅串疼,皮膚干痛,舌苔白薄而干,捫之戟手。”在治療上,俞氏主張“辛開溫潤”,不用重劑過發其汗免傷津液,用香蘇蔥豉湯減香附,加杏仁、百部、白前、紫菀之類微辛、微溫之輕靈藥,以透解外束之表寒,用平和溫潤之品以宣肺止咳,使上焦肺衛得以開通,涼燥自解。
精血枯涸 《醫門法律》“秋燥論”云:“夫干之為害,非遽赤地千里也,有干于外而皮膚皺揭者,有干于內而精血枯涸者,有干于津液而榮衛氣衰、肉爍而皮著于骨者。”明·李梴《醫學入門·卷之五·外感·燥》日:“內因七情火燥,或大便不利亡津;或金石燥血;或房勞竭精;或饑飽勞逸損胃;或炙燥酒漿厚味皆能偏助火邪,消灼血津。”明確指出內燥的實質是各種原因所致的人體內部精血津液一定程度的受損。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