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毒論痛風性關節炎病因病機第 4 頁
間歇期病因病機
伏毒內蘊,伺機待發
急性期緩解后,病人即進入間歇期。該期間病人大多沒有關節腫脹和疼痛,或者僅為輕度的關節疼痛,不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因而極少有人就診。但是該期容易在多種因素的刺激下導致疾病發作,進入急性期階段。從中醫理論來講,間歇期痰瘀濕熱邪毒等病理產物仍存留于機體內,但是由于尚未達到引起發作的程度,或者是沒有特定的誘發因素,使得病情隱伏,外觀正常。但是痰瘀濕熱邪毒,并未盡去,停留于血脈之中,成為伏毒。伏毒如遇六淫外邪相引,或因七情過激、飲食失節、勞逸失調等因素觸動,再次發病,或進一步加重,或引發他病。結合現代醫學痛風患者大多有高尿酸血癥的檢驗異常的特點,我們多將這些超量的血尿酸納入到“伏毒”的范疇,因而在間歇期,中醫的另一個思想就是通過中藥的治療調整陰陽,促進多余尿酸的排出,從而減少疾病的復發。
毒伏日久,傷人正氣
痛風病人患病日久,遷延不愈,伏毒漸耗傷正氣。結合本病特點,正氣不足者多屬于疾病的后期,其中尤以氣虛表現為甚。多數患者形神衰退,訴說全身乏力,顏面膚色晦暗,短氣,腰膝酸軟,汗出肢冷,動則諸癥加重。結合病變臟腑則尤以脾腎為主,二者為先天和后天的關系,病情重時無以不影響二臟者。腎氣虛則精關不固,精微下注,從小便而走則出現蛋白尿;氣虛之甚則為陽虛,腎陽虛衰,蒸騰氣化水液能力下降,則水濕泛濫,停留于肢體、胸腹、顏面則為水腫,重者則為癃閉、關格;氣血相互為用,氣虛不能生血,血虛無以生氣。氣虛者,陽亦漸衰,血虛者陰亦不足。陰損日久,累及于陽;陽損日久,累及于陰,最終氣血陰陽俱衰。正氣虧虛,濁毒更易留滯,且易感外邪,加重損害。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