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頭面風第 2 頁
頭面風的癥狀主要反映在頭腦、面部及頭部諸竅,即耳、目、鼻、口等,如頭腦痛、腦鳴、面腫、面黑干,或忽忽如醉(即面紅沖熱而有重感),或面不光澤,或面目黃色,眩冒,目欲脫,淚出,鼻塞,涕出,齒痛,或生瘡等。值得提出的是,這里的“面目黃色”,既不同于濕熱性質的黃疸,也不屬于豬膏發煎所主之“諸黃”,而是一種或隱或現的“風”,從本質上講也屬于虛黃。它與“面黑干”和“面不光澤”一樣,都屬頭面風之列。其病機都與陽虛不能化陰有關,其治療也應與此聯系起來考慮。這就為我們現代的中醫美容學提供了參考。再比如臨床上一些患者常自訴“容易感冒”,“如虛人傷風,屢感屢發”,或時作時止,纏綿難愈,這也是由于陽虛不固所致。還有所謂“頭風”,為頭痛之深而遠者,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觸復發,也具有與頭面風相似的特征和病機。
關于頭面風的主治藥,鄒潤安列出了川芎、山茱萸、巴戟天、白芷、防風等共十余味,基本上屬于性溫類。他強調說:“頭面風固在上,其所以然卻在下”,故“其主治多用溫升”。當然,同時也要兼顧祛邪;既要用首烏、山藥、附子、黃芪、白術等溫補脾腎陽氣之藥,也要用蒼耳子、辛夷、蔓荊子、藁本等清散風邪,但重點仍在“充陽以運陰滯”,使陽氣得固。以葉天士醫案為例,如其在治王某頭風病“偏頭痛,冷淚出”一案中,即用還少丹(《葉天士醫案》卷一,頭風門);又治朱某“頭風目痛昏赤”一案中有云:“及詢病有三四年,遇風冷為甚,其衛陽清氣,久而損傷,非徒清散可愈。”再如其治汪姓鼻淵案云:“形瘦尖長,稟乎木火。陰精不足,腦髓不固,鼻淵淋下,并不腥穢,暖天稍止,遇冷更甚。其為虛證,顯然明白。醫者愈以風寒中腦主治,發散滲泄,愈耗正氣。豈但欲愈,勞怯是憂。用天真丸:人參、黃芪、白術、山藥、蓯蓉、當歸、羊肉、天冬。”這里可見葉氏與鄒氏的觀點相一致。
另外,“主面上百病,行藥勢”的白附子;“滅黑黑干,令人面色好,滅諸瘡瘢痕”的白僵蠶;“通九竅,明耳目,出音聲”的石菖蒲;能治“風眩”的天南星;“主頭風風氣去來”的山茱萸;治“中風口眼歪斜”的全蝎,以及仲景《金匱》中的頭風摩散等,也都為我們治療頭面風諸癥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