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朝百脈:百脈之氣朝于肺第 3 頁
“百脈之血朝于肺”的說法與肺主治節的生理功能相矛盾
《素問·靈蘭秘典論》“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肺主治節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肺主呼吸,人體的呼吸運動是有節奏地一呼一吸;二是隨著肺的呼吸運動,治理和調節著全身的氣機,即是調節著氣的升降出入的運動;三是由于調節著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因而輔助心臟,推動和調節血液的運行;四是肺的宣發和肅降,治理和調節津液的輸布、運行和排泄。肺主治節實際上是對肺的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從肺主治節的功能中不難看出,肺是通過調節氣的升降出入運動,輔助心臟來推動和調節血液的運行的,而不能得出“百脈之血朝于肺”的說法。如果肺主氣的功能失調則影響血液的正常運行,誠如《醫學真傳·氣血》所說“人之一身,皆氣血之所循行。氣非血不和,血非氣不運”。可見,“百脈之血朝于肺”的理解與中醫理論系統不能相統一。
“肺朝百脈之氣”的臨床意義
“肺朝百脈之氣”的作用提示了氣、血、脈、心與肺之間不僅在生理上相互聯系,而且在病理情況下也可相互影響。肺通過主一身之氣實現其“朝百脈”的作用,若肺氣不足,進而導致《靈樞·刺節真邪》中所言“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臨床多出現心悸、怔忡、短氣、喘息的病證。
以此理論作指導,臨床上對于血行不暢所致的疾病,除用活血化瘀的藥物外,同時應加用行氣、補氣之品。如中醫之“胸痹”、“真心痛”,相當于現代醫學的冠心病,其發生發展與心肺氣虛,瘀血阻滯密切相關,多為“本虛標實”的病證。該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肌缺血、缺氧征象,其輕者可見胸悶、憋氣、心悸等癥狀;其重者多為典型的心絞痛或心肌梗死。治療時不僅要活血化瘀,更應注重補益心肺之氣,使氣行則血行。對于臨床疾病中有血瘀之征象者,皆應加入補氣、行氣之品,尤其是入肺經的補氣、行氣之品。
總之,“肺朝百脈”是肺與全身經氣間密切聯系的高度概括。肺通過朝會百脈之氣,進一步發揮肺主氣、主治節的作用,從而將氣血輸布全身。“肺朝百脈”的作用可體現在助心行血、調節脈管等多個方面。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