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百病調氣為要
范鐵兵 中國中醫科學院
《素問·舉痛論》曰:“余知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張介賓注:“氣之在人,和則為正氣,不和則為邪氣。凡表里虛實,逆順緩急,無不因氣而至,故百病皆生于氣。”“百病生于氣”的觀點表明,致病因素是造成人體氣機失調后而導致疾病發生的,所以,治療百病當以調氣為要。
為何“治百病調氣為要”
氣機調暢則五臟六腑功能正常進行
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氣機調暢則五臟六腑氣化功能正常進行,反之氣機失調則五臟六腑氣化功能失常,機體新陳代謝失衡,勢必百病叢生。因而在病理情況下,必須注重調節氣機的升降出入運動,采取“補其不足,損其有余,郁者散之,散者收之,上者降之,下者升之”的方法,使氣機升降出入失調歸于相對平衡協調的正常狀態。如《靈樞·刺節真邪》說:“用針之類,在于調氣。”《素問·至真要大論》說:“疏其血氣,令其條達,而致和平。”《景岳全書》“氣之為用,無所不至,一有不調,則無所不病。故其在外,則有六氣之侵;在內,則有九氣之亂。凡病之為虛為實、為寒為熱,至其變態,莫可名狀。欲求其本,則止一氣字足以盡之。蓋氣有不調之處,即病本所在之處也”;“所以病之生也,不離乎氣;而醫之治病也,亦不離乎氣。但所貴者,在知氣之虛實,及氣所從生耳”。由此看來,“百病生于氣”的觀點對后世醫家影響深遠,在疾病的治療中尤其強調“調氣為要”的疾病治療觀。同時還應保養精神,益氣全形,形與神俱,盡終天年,使氣不“上”不“下”,不“緩”不“消”,不“收”不“泄”,不“結”不“亂”,從而使氣機的升降出入運動歸于正常,以達到《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言之“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則“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