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水出諸腎
劉曉燕 陳維愛 青島市黃島區中醫醫院
“經水出諸腎”是《傅青主女科》中一句名言,是傅氏長期理論研究和臨床經驗積累的結晶,體現了他調經的基本觀點——重腎補腎。這一觀點給予后世很大的啟發,至今仍有效地指導著臨床。
理論的繼承和發展
“經水出諸腎”的理論源頭在《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這一論述精辟地闡述了女性生殖功能的發生和演變,指出了腎對女性生殖功能的重要作用,對后世醫家也產生了很大影響。在明代以后各派醫家才更加重視腎的作用。張景岳則將脾胃與腎并重,提出“調經之要,貴在補脾腎以資血之源,養腎氣以安血室”。趙獻可在《醫貫》里指出“調經以養水為主”。至傅青主,把腎在月經失調中的機理作了比較全面的發揮,認為“腎水火太旺”、“腎中火旺而陰水虧”、“腎之或通或閉”等,這是月經病的主因,制定方劑如兩地湯、定經湯等,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現仍為婦科臨床所用。
腎在月經的產生中起主導作用
月經的產生與天癸成熟、沖任通暢、臟腑氣血旺盛有關。腎氣化生天癸為主導;天癸是元陰的物質,表現出化生月經的動力作用;沖任受督帶的調節和約束,受臟腑氣血的資助,在天癸的作用下,廣聚臟腑之血,滿溢于胞宮,化為經血。心主血,肝藏血,脾胃化生氣血,肺氣貫百脈,腎藏精,精化血,皆維持月經之正常。
腎藏精,生天癸《素問·六節臟象論》云:“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腎精稟受父母的先天之精,并與后天水谷之精結合同藏于腎中。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精血同源而互相資生,成為月經的基礎物質。精又能化氣,腎精所化之氣為腎氣,腎氣的盛衰,主宰著天癸的至與竭。天癸源于先天,藏之于腎,是在腎氣旺盛時期,腎中真陰不斷充實而化生并成熟的,是促進人體生長、發育和生殖的精微物質。腎氣充盛,天癸蓄極而泌,促使任脈通,太沖脈盛,月經來潮。因此,腎精是天癸化生的物質基礎。
腎為沖任之本 王冰云:“沖為血海,任主胞胎,二者相資,故能有子”說明沖任二脈對于女性生殖功能有重要作用。腎脈與沖脈合而盛大,為太沖脈。沖脈起于胞中,與任脈交會于會陰、陰交,并與胃經、腎經相交,為“十二經之海”。 “沖為血海”,血海氣血的調勻與蓄溢,直接關系著月經的生化。
任脈起于胞中,聯系了手三陰、足三陰,為“陰脈之海”、“陰脈之總綱”。“任主胞胎”,任脈受臟腑之精血,與沖脈相資,得督脈相配,乃能通盛,只有任脈通盛,才能促使月經的來潮和孕育的正常。沖任二脈在女性生理中所具有的特殊作用皆受腎主導,王冰注《黃帝內經素問》說:“任脈沖脈,奇經脈也。腎氣全盛,沖任流通,經血漸盈,應時而下……故腎為沖任之本”。
腎為臟腑陰陽之本 腎的精氣包含著腎陰與腎陽兩個方面,腎陰對臟腑起著濡潤、滋養的作用;腎陽是人體陽氣的根本,對臟腑起著溫煦、生化的作用。《景岳全書·命門余義》曰:“命門為精血之海,脾胃為水谷之海,均為五臟六腑之本。”然命門為元氣之根,為水火之宅。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這里所說的命門,即指腎。
腎虛是月經病的主要病機
月經病的發生多與腎有關,以腎虛證為主,又包括腎氣、腎陰、腎陽以及腎精的不足。腎氣乃腎精所化,指腎的功能活動,腎氣虛易導致沖任不固而發生月經周期的先后不定或經量過多過少;腎陰為人體陰液之根本,腎陰虧虛,虛熱內伏沖任,迫血妄行,可見月經先期,崩中漏下,經行吐衄,經行發熱;腎陽為人體陽氣之根本,腎陽不足,氣化失常,命門火衰,上不能溫煦脾土,下不能溫養胞脈,出現經行泄瀉,月經后期;精血同源,腎精不足,沖任血虛,血海不按時而溢,致月經后期,月經過少,閉經及經斷前后諸癥。這些疾病雖與肝、脾等臟也有密切關系,但腎虛貫穿其始終,同時兼夾寒、熱、濕邪時更易導致病變。
補腎法的臨床意義
《傅青主女科》重腎補腎的觀點對后世調經種子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上海羅元愷教授提出“腎-天癸-沖任-胞宮”軸,是婦女性周期調節的核心,指出月經不調、崩漏、閉經、更年期綜合征均可用補腎法治療。
廣西班秀文教授認為,腎無表證,無實證,其病變多屬陰虛或陽虛之證。根據“虛則補之”的原則,陰虛宜甘潤壯水以滋養,陽虛宜甘溫益氣以溫養。但陰陽有互根之密切關系,無陰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陰無以長,通過洽調陰陽的偏頗,才能達到培源固本的目的。 山東婦科名醫李廣文教授認為月經不調往往有排卵障礙,是不孕的重要原因,當從腎論治以調經助孕。
總之,傅青主治療婦科病重視腎的作用,但不局限于腎,同時對肝、脾進行調理,強調肝腎同治、脾腎同治,我們在臨床上治療月經病須重腎補腎,但不可拘泥于一方一法,當辨證審因,治病必求于本。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