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純中醫,還是新中醫?
□ 常 宇 本報記者
我們到底是要培養傳統的“純正中醫”還是要培養適應時代發展的“新中醫”,這是中醫教育繞不開的結。有人對現今中醫教育的一個不滿就是,當前的中醫人才培養丟棄了傳統,嚴重西化。很多中青年中醫,沒有真正掌握中醫的精髓,臨床經驗欠缺,對中醫信心不夠。現在的中醫藥人才大量時間在學西醫知識;注重實驗,輕視臨床;重西醫概念,輕中醫特色。一些人指出:在很多中醫高等院校中,中醫課程和西醫課程的比例為“四六開”、“三七開”甚至“二八開”,其中小部分時間是學中醫,大部分時間在學西醫。
對此,多年擔任北京中醫藥大學教務處處長的翟雙慶教授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純中醫與新中醫——掙扎在理想和現實的矛盾中
翟雙慶認為,從中醫藥發展歷史來看,中醫藥學科并不是封閉保守的,而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她的理論體系的建立與發展均汲取了當時先進的思想與科學技術。社會發展到今天,若將現代科學技術及其他有關學科內容完全拒之門外,或都不去了解,很難令人想象。由于目前大多數醫院希望聘用具備較多西醫知識的臨床人才,如果中醫藥教育機構培養較多純正的中醫藥人才,就會造成純中醫人才難以就業的困境。但是,如果中醫藥院校學習西醫內容偏多,就會失去其中醫的特色。因此,人才培養也陷入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這其實與社會環境有密切關系。
我們知道,現代社會中的中醫醫院已經遠非傳統意義上的中醫診所所能比較,其所擁有的急診搶救、病房中儀器設備、檢查手段大多與西醫有關,所以對中醫院校學生的就業要求與傳統意義上的“純中醫”就有很大差別,純中醫的人才能否找到接收單位,能否勝任現代化病房的工作,能夠保證對一些急癥處理不出醫療事故,即使是開個體診所的話,這樣的純中醫在工作一年后,是否能通過醫師資格的考試,這都是很現實的問題。
高等中醫教育課程設置,以中醫為主體,同時開設西醫課程作為輔助,豐富中醫專業知識結構,多學科協作,協調發展,在醫學實踐中相互滲透,共同提高。有一些人對中醫教育表示不理解,認為中醫人才的培養丟棄了傳統,變得中不中,西不西了。其實這與中醫藥事業自身發展有關,也與現今大環境的諸多因素都有關,我們還希望現代社會給中醫師提供生存環境和成長機會都能寬松一些。
◆社會環境與需求——影響新中醫培養的目標
翟雙慶說,教育的最終培養目標是為社會服務。目前,國內的中醫院建設大多參照西醫院,病名診斷、醫療規范、醫事糾紛、醫療事故鑒定都按照西醫的規則,職稱、論文、臨床能力考評,都涉及到西醫水平;而大多數中醫門診部、中醫診所又不在醫保之列。這種狀況要求我們培養的學生必須對西醫知識有一定了解,所以當前各中醫院校的培養目標都是“以中醫藥為主,同時掌握必要的西醫知識”。在高校教育機制中,實際上形成了一種“以中醫為主,西醫為輔”的局面。
現行醫療模式中,綜合醫院中醫科、中醫門診部、中醫診所還保持著中醫特色,但學生去這些地方就業,制度與政策保障、生存條件、人才成長環境等并非健全與完善,尚未形成吸引中醫學生就業的引力,當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院校教育。
我們不希望畢業的學生,面臨著被社會淘汰的危險,而現在政策的導向很明確:職稱、科研、臨床能力考評,都涉及到西醫水平,對中醫的要求反而不明確,使中醫無形中倒向西醫。學生們即使在校園里西醫課程學得不多,那么工作以后也得“惡補”一番。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