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落榆莢平肺脈驗析
□ 孟琳升 包頭市杏林中醫研究院
《素問·平人氣象論》對正常的肺脈揭示稱:“平肺脈來,厭厭聶聶,如落榆莢,曰肺平。”因其以古代比喻闡釋,注家又多有分歧,致使初學者難得要領。
“落”與“按”、“循”辨
《太素》注稱:“厭厭聶聶,如人以手按已落榆莢,得之指下者,曰肺平”,“《甲乙》……落榆莢作循榆莢。”手按已落榆莢,此解欠妥。即使改“按”為“循”,同樣有“撫摩”之意,均與原意不合。蓋余初學診脈時,曾依此法“按”、“循”榆錢,所得的感覺,與觸按其他較硬物品無異,毫無輕浮柔軟之感。而正是在觀察榆錢下落時,既可看到它的從容動態,又能發現它與其他諸如雞毛、楊花、柳絮等飄落有其一定力度的重實感。
《新校正》謂:“詳越人云:厭厭聶聶,如循榆葉,曰春平脈;藹藹如車蓋,按之益大,曰秋平脈。與《素問》之說不同。張仲景云:秋脈藹藹如車蓋者,名曰陽結。春脈聶聶如吹榆莢者,名曰數。恐越人之說誤也。”所用“循”字,含義也恰。然榆葉與榆莢,豈可含混,春脈與秋脈何能舛亂?故應仍以“落”字為好。蓋“落榆莢”,指榆錢的向下飄落,雖也輕浮翩飄,但絕不像楊花柳絮那樣散漫無定,而是從容和緩地徐徐下落,此象與正常浮脈的輕虛而起落正相吻合。
“恬”與“安靜”辨
馬蒔注:“厭厭聶聶者,恬靜之意。榆莢非甚粗大,而如落榆莢,則有輕虛以浮之意。”張志聰注:“厭厭,安靜貌。聶聶,輕小也。如榆莢者,輕薄而中不虛。蓋肺脈雖主收降輕虛之象,而資生于脾土,是以有如榆莢之輕而中不虛也。”高士宗稍同此說:“厭厭聶聶,安靜而輕小也。如落榆莢,輕薄而不虛也。”姚止庵也略同:“浮薄而虛者也。”四大注家所解確有見地。然將厭厭聶聶作恬靜、安靜解,從文字學搜尋,未見其有也。查《辭海》稱:“厭厭,茂盛貌。《詩·周頌·載芟》:‘厭厭其苗’。”此象正與浮脈浮取具有一定力度的“茂盛”狀態相象。《辭海》“聶”一讀“囁”,意為“附耳小語”;二讀“摺”,意為“迭合”;另通“ ”,“切肉成薄片”。《禮記·少儀》:“聶而切之為膾。”鄭玄注:“聶之為 也。”可知正常浮脈的“聶聶”之象,應為“ ”字之音與意,也即象如柔軟的薄肉片,薄軟輕柔而兼具沖和之象。
比喻與指診辨
多數注家均以“榆莢”飄落形象或其實體形態作譬喻。王冰注:“浮薄而虛也。脈有胃氣,則微似榆莢之輕虛也。”《類經》稱:“如落榆莢,輕浮和緩貌,即微毛之義也,是為肺之平脈。”《素問吳注》謂:“厭厭聶聶,翩翻之狀,浮薄而流利也。肺主秋,脈來亦以沖和胃氣為本,不得過于浮毛也。”以象為喻,似無不可。然臨床如何使用,不得而知。因之后世脈學大家除以“落”字以喻形象外,多用“循”字闡釋。《瀕湖脈學》等即以“如循榆莢”作示范。然如何循、按榆莢,確使診者較費周章。余初學之時,先將榆錢摘來用手搓捏,后放于桌上按壓,均未能見其輕浮柔軟感覺。后作反復領悟,乃于活體榆樹上所長之榆錢,試為觸按,方始得到真切體會:指下輕柔地有物抵觸,力感隨指力不同而抵抗力也不同。原來,活體榆樹枝條,較其它樹枝略硬而又更具韌性。故而按其榆錢,始終如影隨形,既不擊指,又有實體。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正常的肺脈,應該是輕軟而浮,飄飄然浮而在上,翩翩然和柔調勻,故而后世脈學大家多稱之為“肺脈浮澀而短”,堪為本段經文簡要的注腳。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