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學與中醫理論有相似性
□ 容景瑜 馬穎樂 廣州中醫藥大學
生態學是研究生命系統與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認為生物與環境存在統一性,人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在生物鏈中起主導作用。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構成人體的組織器官相互溝通、相互協調、相互影響。
生物群落與中藥配伍
種群指一定區域內同一生物的個體總和,具有密度、多度、頻度、分布格局、性比、蓋度、優勢度等特征;應用于中藥的配伍上,中藥的種類包括植物類、動物類、礦物類等;植物類又可分草、葉、花、根莖、種子等不同部位。如蘇子、蘇葉、蘇梗;中藥的用量不同,適應癥和禁忌癥亦不同,如紫蘇用治魚蟹毒可單用至30~60g;黃芪用于重癥肌無力時可達60~240g。中藥的生用和炮用、毒性大小等充分體現出多度、頻度等生態學觀點。而藥物配對的比例量效關系與性比、年齡結構等相關,如桂枝湯中桂枝芍藥調和營衛時比例為1:1,小建中湯溫中補虛、和里緩急時,桂芍比例為1:2。另外,種群的物種之間存在著復雜的相互作用,這個相互作用有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有有利的與不利的影響,主要有競爭、化感、寄生共棲、捕食等形式;同樣中藥的配伍中亦存在有相須、相使、相惡、相反、相殺、相畏等。藥物的功用各有其長短,必須通過合理配伍,才能揚長避短,增強療效,消除或緩解某些藥物的不利影響。群落里的優勢種、伴生種就猶如方劑配伍中的“君臣佐使”,就是把不同性味的藥物有機配合在一起,以期對不同臟腑的失調起到協同增效的作用,同時調整失衡的多個方面,達到恢復陰陽平衡的目的。
生態系統與治法系統
生態系統為一定空間內,所有生物和環境相互作用,具有能量轉化、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的統一體。但這個邊界常常又是人們根據一定的條件和需要劃定的,正如祖國醫學復方的配伍中,復方是由兩味以上的中藥組成,其功能由各種中藥通過相互作用共同發揮,具有調節氣血、臟腑等機體功能,其藥效通過氣血經絡等通路傳導。生態系統的基本成分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環境,生物成分又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非生物環境包括陽光、空氣、能量、土壤、水分、溫度等,其中消費者與生產者、分解者與消費者存在食物鏈關系;同樣,中醫治法體系里也充分體現了這種聯系。中醫治法系統包括復方、機體和致病因素等。其中致病因素又分為內因、外因和不內外因;復方通過藥物配伍作用于機體,調節機體的內環境穩態,使之“陰平陽秘”,促進陰陽平衡,機體正氣恢復,而復方發揮作用又受煎煮方式、服藥時間、個體差異等區別而有所影響,所以中醫歷來十分重視“三因制宜”。同時,機體正氣的恢復除了依靠藥力的推動外,更為重要的是機體本身機能的自我恢復,好比生態系統中總是處于“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循環當中,當生物群落中某一種群過度擴張,食物就會相對減少,導致食物鏈的失控,此時系統的某一環節就會失衡,一段時間后種群因食物的不足而數量驟減,從而又回復到相對平衡。所以機體也正是需要通過情志、心理、運動等方式使抗邪能力提高,促進機體回歸平衡。疾病的發生不是病源的單因素作用,而是外在環境和內部機能的綜合效應。生存條件如氣候、環境、時間、物候、地域、飲食五味、社會等因素的變動,內在環境如人的情志、體質、陰陽、氣血等的異常,多方面的綜合變動才造成疾病的產生。如果人體臟腑的陰陽氣血始終處于平衡和諧的狀態,人體即便受到外界的影響也不會生病,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食物鏈與復方的作用途徑
生物能量和物質通過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關系在生態系統中傳遞,這種傳遞關系稱為食物鏈。生態系統中生物之間取食和被取食關系錯綜復雜,猶如一張無形的網,稱為食物網。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以心為主宰,五臟為中心,結合六腑、形體和官竅共同組成的有機整體。這個整體中的各個組成部分,由經絡把他們聯系起來,在經絡和臟腑中運行著精、氣、血、津液。精氣血津液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正是依靠精氣血和津液的運行和滋養,人體的生命活動才得以維持。經絡是人體通行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表里上下的通路。《素問·經脈別論篇》曰:“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脈氣流經,經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毛脈合精,行氣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氣歸于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生態系統通過食物鏈逐級傳遞能量,中醫的復方系統通過經絡通路,把脾胃消化的精微物質通過肺的宣發、通調水道,腎的氣化,大小腸和膀胱的升清泌濁等功能周流全身的臟腑、官竅、肌表而發揮作用。經絡猶如食物網,通過氣血津液的流通,縱橫交錯,把人體內外、上下、表里、臟腑、肌肉筋骨、四肢九竅聯系起來。
動態循環與恒動觀
恒動觀念是指有運動的、變化的、發展的觀點。中醫學認為,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界,都處于永恒的運動之中,這與生態學所說的物質、能量總處于一個不斷循環流動,生物個體也不斷的生長更新的過程是相一致的。一切事物的發生、發展、變化和衰亡都根基于運動。《格致余論·相火論》:“天主生物,故恒于動;人有此生,亦恒于動。”人維持自身生命活動也有賴于運動。可見人的生理機能始終是處于運動、發展和變化的過程中的。中醫的恒動觀也體現在疾病的過程和變化中。從發病到正邪相爭,到正勝邪退或正衰邪陷,均體現著動態的變化;中醫認為,同一疾病,不同階段可以出現不同證候;不同疾病,也可出現相同的證候。因此,同一疾病,治療方法可不相同;而不同疾病,可用同一方法治療。這就是“同病異治”、“異病同治”。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