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醫學體系的多元性
□ 王振瑞 李經緯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
“中醫超科學論”和“中醫偽科學論”,分別從對立的兩端,否定了中醫學的實踐基礎,歪曲了中醫學發生發展的歷史過程,給中醫學的繼承和發揚都會帶來嚴重的危害。
關于科學體系的科學性或曰合理性問題,在科學哲學的各個學派之間一直存有爭議。如科學實在論者認為,科學的目的是求“真”,相信某種理論為“真”,是接受這個理論的前提;而反實在論者卻認為,一個科學家提出一個理論,并不是相信這個理論就是符合實際的真理,對于科學家來說,只要理論是“好的”、“適當的”,他就可以接受這個理論。科學哲學家的不同觀點之所以都能得到相關證據的支持,是因為人類的知識體系,本來就有不同的類型,表現為不同的存在形態。不同類型、不同存在形態的知識體系的并存和互補,反映了客觀世界的多樣性與和諧性。
以個體診療為特點、個案記載為寫照的中醫療效,幾千年來得到了廣大民眾的肯定和信任;而隨著以概率為尺度的統計學尤其是以多中心、長時期、大樣本、隨機雙盲對照為特點的循證醫學的應用,使中醫有效個案的證據效力受到質疑,使中醫療效的傳統判定方法受到嚴峻的挑戰。
現知最早的中醫醫案淳于意“診籍”,對成功和失敗的案例都有記載,體現了中醫先賢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而“中醫超科學論”者,往往崇信所有古書醫案記載的真實性,否定動物實驗的可行性,忽視統計學和循證醫學的先進性,觀察和記述臨床療效時,缺乏嚴格、嚴謹、嚴肅的科學態度,甚至有意夸大療效,神化崇拜對象,把中醫學吹噓成能夠治愈所有疑難病癥、達到了最高境界的醫學,這就違背了實事求是的精神,損毀了中醫的形象,對中醫學的發展極為有害。
“中醫偽科學論”者與之相反,把統計學和循證醫學的先進性絕對化,以“不可重復”為由,否定個案研究的科學價值,把中醫治愈的病例全部定為自愈病例,把所有中藥方劑統統視為安慰劑,這是缺乏科學依據的推定。至于把中醫收到的療效歸功于“所喝的水”,則更是喪失了實事求是精神的怪論奇談。
中醫療效的判定標準,是一項亟待研究的重大課題。“不可重復”常常被當作否定中醫療效的根據,所以正確評價有效個案的證據效力,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一般寓于特殊之中,但特殊畢竟是特殊,就像沒有完全相同的事物一樣,真正的、完全的、絕對的重復是不存在的。“重復”驗證,只是肯定事物共性、忽略事物個性的一種認識方法。盡管探討共性對于總結規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臨床上特異的個體化醫療仍然應是醫學追求的最高境界。
探討共性,總結規律,是人類認識世界必然遵循的原則,無論中醫還是西醫,都對人類疾病的共性給予了極大的關注,二者的區別在于:中醫關注的共性是整體狀態的“證”,而西醫關注的共性是分析基礎上的“病”。整體綜合與還原分析方法的互補性,決定了辨證與辨病并存的合理性、必然性、優越性。
中醫的治療效果也是可以重復的。沒有重復,就沒有經驗的積累,就沒有理論的總結,就沒有技術的傳授,就沒有醫學的發展。只不過中醫療效的重復,不是以“病”為共性觀察對象的重復,而是以“證”為共性觀察對象的重復。
個體診療、個案積累的方法是中醫臨證和研究的主要方法。但中醫的療效總結和經驗積累,都是由不同地域、不同時期的醫患個體組成的群體實現的。當一位面對疑難病患者的中醫師,查閱歷代醫案,借鑒前人經驗和理論,并以親身實踐來檢驗前人經驗和理論記述的時候,他實際上就已經作為從事研究工作的一員,自然地加入了一個共同研究的群體。只是這個群體,沒有課題組的名號,沒有劃撥的研究經費,沒有可供統計學處理的數據,因而也就沒有了登上大雅之堂的機會。
特別值得強調的是,具有較高證據效力的“大樣本”可以有不同的類型,一類是同時同地的大樣本,即現代醫學經常使用的大樣本;一類是異時異地的大樣本,即中醫歷來使用的大樣本。異時異地大樣本的選取也是相對隨機的,其證據效力不容否認。只是異時異地大樣本的集成需要較長的時間,相比之下,似乎同時同地大樣本的研究更具先進性。
總之,中醫學是運用范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與自然、社會密不可分的人體生命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的知識體系,中醫理論是科學理論,中醫經驗是寶貴的財富,中醫的療效是肯定的而且常常是優異的。中醫學在中國醫學的殿堂里擁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就像醫學具有多元性一樣,研究醫學包括中醫學的方法也是多元的。誦讀經典、刻苦臨床的方法不應具有排他性,使用其他任何方法研究中醫藥的各界學者,都應該得到中醫界的歡迎、配合和支持。
中國科學哲學家引用過的一位外國科學哲學家的話實在富有啟發性:“決不要輕易對自己說:什么是絕對正確的,什么是完全錯誤的;決不要成為某種方法程式的俘虜,作繭自縛。在我們的思想中,應當允許互補的觀點、方法、程式同時并存,重要的是善于比較和作具體的取舍。”這才是真正的科學哲學家的風范!愿有更多的學人,能用這樣的“哲眼”,看待中醫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看待中國醫學乃至世界醫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