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理論無須重建
不久前,筆者在《中國中醫藥報》(2010年11月26日)上看到“重建中醫理論體系的緊迫性和可行性”一文。文中提出了幾個新名詞:凝固性學科、傳承性失真、冷藏性保護、構建(或建構)。其中心意思是說中醫理論體系已經過時了,需要加以改造、重建,這代表了“中醫現代化”的一種觀點。
重建說
提出“重建”論也非自今日始,大約在十多年前就已經有人提出(比如何裕民教授)。然而,筆者認為:中醫理論體系沒有失效,它仍能指導臨床,一點也不比現代醫學落后。
該文所說的幾個“重建”的理由是否成立,值得商榷。中醫“積弱致困的癥結和根源”并不是什么“失真”、“凝固”、缺乏“專屬性術語”、害怕“變革”與“創新”等。
文中指出中醫在現階段面臨“不容回避的挑戰和沖擊”,這倒是事實。但是其所謂的“擠出性效應”,即中醫的“生存和發展空間被一個又一個現代科技成果一點一滴地替代和蠶食”,卻并不是因為“中醫的療效許多是‘控制性療效’”造成的。因為療效總是相對而言,無論“控制性療效”還是“根治性療效”都值得肯定。難道現代醫學的療效就多數是“根治性”的嗎?
至于療效產生的原理,不能說西醫學的解釋就比中醫學的更正確。坦率地說,即使是文中所提到的基因科學也不能解答或解決大部分疾病問題。現代科學是建立在分析、還原的基礎上的,用它來促進中醫的發展,是否合適?
在生命科學(包括健康和疾病)的問題上,該文過于重視現代科技成果,而低估了中醫理論體系。把中醫理論融匯到現代科學體系中去,以取得突破,其實只代表了某些學者的良好愿望。科學之于中醫,無法起到決定性的突破和促進作用。
筆者以為,國家目前的中醫政策還需要進一步為中醫松綁。民間中醫和個體中醫的積極性和潛力還遠沒有發揮出來,而公立中醫院西化的問題一定要解決。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