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臨床 促進中醫外科學術創新第 8 頁
創新基本理論,提升學術水平
中醫理論發展相對緩慢已成為外科學發展的瓶頸。我們一定要秉承傳統,在繼承、發掘傳統精華的同時,立足臨床,不斷總結中醫藥在治療外科常見病、多發病、疑難復雜病及急危重癥的臨證經驗及其臨床療效,梳理其學術淵源和發展脈絡,凝練學術觀點,再上升為學術思想,進而建立新的理論體系、形成學術流派,以進一步促進外科學術的繁榮和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諸多學者在創新基本理論、提升學術水平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例如,從清熱解毒到清熱解毒、活血化瘀、通腑攻下、扶正法治療外科感染性疾病,從祛腐生肌到祛腐、祛瘀、補虛、活血生肌治療慢性皮膚潰瘍,從提膿祛腐到煨膿濕潤法、煨膿祛腐、祛瘀化腐治療皮膚潰瘍(腐肉未脫),從多種治則到活血化瘀法治療周圍血管病,從藥捻療法到灌注、拖線、墊棉法治療難愈性竇瘺類疾病,從疏肝理氣到調攝沖任治療乳腺病,從以毒攻毒到扶正祛邪防治腫瘤復發轉移,等等,這些研究成果不僅豐富、發展、完善了中醫外科基本理論,而且提升了學術水平,進而推動了外科學的發展。
創新外治藥物與技術,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
外治法是中醫外科治療疾病的主要療法,是中醫外科有別于西醫外科最主要的特點,也是提高臨床療效的關鍵所在。傳統的丸、散、膏、丹等外用藥有不同程度的療效,并有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是中醫外科外治療法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但多數傳統制劑的劑型、色澤、味道、給藥方式等較難適應現代臨床的需求,必須結合現代制藥技術,包括納米技術和分子生物學技術,開展對傳統有效膏劑、散劑的制作工藝、藥物篩選和藥物配伍的研究工作,建立新的中藥外用劑型及給藥方式,如硬膏劑、膜劑、氣霧劑、緩釋劑、控釋劑、經皮給藥系統及促滲藥物等,同時開展外用制劑的安全性研究,從而提升中醫外科外治法的技術含量,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