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臨床 促進中醫外科學術創新
中醫視點:立足臨床 促進中醫外科學術創新 闕華發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
編者按:中醫外科學是中醫臨床學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內科、婦科、兒科、傷科等共同構成中醫臨床醫學的主干體系。60余年來,在秉承中醫傳統的基礎上,中醫外科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但隨著疾病譜的改變、西醫外科學的迅猛發展、學科的進一步分化和細化,加上學科自身發展的相對滯后,使得極富中醫特色和優勢的中醫外科學的地位不斷弱化,整體呈萎縮趨勢,其生存和發展正面臨著嚴峻挑戰。面對如此態勢,總結中醫外科手術的歷史、剖析中醫外科的現狀、思考中醫外科的發展,對繼承和發展中醫外科學術、促進中醫外科學術創新、振興中醫外科事業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醫外科學手術源流
中醫外科學手術起源于原始社會,形成于春秋戰國時期,發展于秦漢隋唐時期,宋代以后則更加成熟。但至宋以后,中醫外科手術一直停留在切開療法、烙法、砭鐮、掛線、結扎等淺表手術的層次。1840年鴉片戰爭后,西醫外科手術隨著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進入了嶄新的時代,中醫外科手術水平與之形成了巨大的差距
中醫學某種程度上可謂起源于中醫外科。早期人類生存環境惡劣,易遭受動物咬傷、凍傷等不測,且當時戰事紛爭,創傷、流血現象普遍,人們在自救的過程中逐漸產生了原始的外科療法,如傷口包扎、壓迫止血、清除異物等。
根據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考證,約在公元前1324年我國就已有外科病名的記載。至周代,外科成為獨立專科,外科醫生被稱為“瘍醫”(《周禮·天官》)。先秦時期的《山海經》則記載了我國最早的外科手術器械,即用于排膿的砭針。1973年出土于馬王堆的《五十二病方》,是目前發現最早的一部醫學文獻,其不僅記載有30余種中醫外科疾病以及痔結扎切除、肛漏手術、腹股溝斜疝手術等外科治療方法,而且還有作為探針用于檢查、治療漏管的外科器械“鋌”的記載。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我國第一部醫學巨著《黃帝內經》,則奠定了中醫外科學的理論基礎,并最早提出用截趾術治療脫疽。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