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臨床 促進中醫外科學術創新第 5 頁
學術思維淡化
目前,中醫教育、醫事管理、臨床醫療、科學研究工作中的中醫特色日益不足,存在重“西”輕“中”的現象。中醫臨床診療工作的總體趨勢是以辨病論治代替辨證論治,有是病用是方已成為固定模式;醫者大都以西醫的思維診治疾病,中醫理論、醫技、醫術、理念、思維日見淡化、弱化。例如,但遇外科感染性疾病即以清熱解毒法治療,此種思維直接動搖了中醫外科學術的根基。
學術理論發展緩慢
學術的發展與創新是中醫學長盛不衰的生命線。當前社會經濟尤其是現代科學技術在不斷地迅猛發展,而中醫學由于其方法論本身存在缺陷,導致過分強調繼承,忽視創新,不能及時吸收所處時代的科技成果;或繼承挖掘不足,學術觀點未能升華為學術思想,未形成學術流派,導致中醫學術理論發展緩慢。每一項高新技術或新藥問世,就意味著中醫學原有的臨床優勢可能被取代,原有的優勢變成相對的劣勢,診療范圍逐漸縮小。例如,活血化瘀法治療周圍血管疾病被介入和微創技術取代,清熱通淋排石被碎石技術取代等。另外,中醫外科治療手段比較單一,內治是當今臨床最常用的方法,但在給藥途徑和口感上都不容易被患者接受,在危急重癥的治療中更是缺乏有力的措施。
外治藥物和技術弱化
“外科之法,最重外治”。外治法是中醫外科最大的優勢及特色所在,但外治法的現狀不容樂觀。例如,外治法的診療范圍日益萎縮,特色技術及特色制劑傳承乏人乏術,其優勢、專長正趨于淡化和消亡。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