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要創新不離宗
中醫視點:中醫藥要創新不離宗 江淑安 北京聚醫杰醫藥科學研究院
中醫藥的發展歷史體現了創新
中醫藥學是一門科學,它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它的科學性已被越來越多的實踐和實驗所證實,縱觀中醫藥的發展歷史就是一部創新史,它是在創新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僅從中藥學的發展史就可以證明這一點。如最早的本草類著作《神農本草經》,就是當時的醫學家們在實踐中研究、探索、發現的,將能用于人類治病的藥物365種進行逐一介紹,總結了后漢以前的中藥藥物學成就。到了梁代,陶弘景又在《神農本草經》的基礎上進行整理,新增藥物365種,分類玉石、草、木、果、菜等類,唐代又總結了當時的藥物學成就,著成國家第一部藥典《新修本草》,載藥844種,詳細介紹了每種藥的性味、產地、效用等,宋元時代本草學又均有創新發展。到了明代,李時珍用了近30年的時間,收載藥物1892種,附藥圖1000余篇,載方一萬余首,總結了明代以前的本草學成就,又補充了許多新的內容。到了清代,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又補充《本草綱目》中沒有記載的藥物716種。新中國成立以來,中藥學的發展速度加快,分門別類,發展形成中藥學、方劑學、炮制學、中藥植物、礦物學等等,國家組織對中藥理化方面的研究更是成就斐然。各個時期的發展都充滿了創新。中醫的臨床辨證施治,從東漢張仲景的六經辨證開始,到現在的分病分證辨證更是充滿了各個歷史時期的創新。
由于中醫藥的發展受各個時代的限制,加之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半殖民地社會的舊中國,整個生產力及科技水平的發展都很緩慢,中醫藥的發展在這個大環境下也就顯得更加緩慢和滯后,特別是比起善于借用現代科學技術和設備的西方醫學,也更是顯得緩慢。因此,如不正視這一點,也是不客觀的。
中醫藥要在繼承中創新和發展
中醫藥學的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 毛澤東同志曾說:“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江澤民同志也指出:“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中國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科學技術的本質在于創新,創新意識是科學精神的核心,是科學得以不斷創造和發展的精神動力和來源。中醫藥的發展歷史體現了創新,新時期中醫藥的發展,更需要創新。由于受歷史條件的限制,中醫藥學和任何科學一樣,有自己的長處,也有自己的短處,這就需要在創新中“揚長避短”,從理論上、實踐上,勇于開拓,勇于創新,只有不斷地創新,中醫藥才能不斷地進步和發展。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