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臨床 促進中醫外科學術創新第 6 頁
中醫外科傳統的丸、散、膏、丹等外用藥物不僅療效好,而且價格低廉,但多為院內制劑,使用范圍局限、用量小,很難形成規模經濟,基本上是負利潤,導致很多傳統的院內制劑逐步退出臨床,甚至停產。同時,有關的規范按管理西藥的辦法管理中藥及院內制劑,未充分考慮中醫臨床用藥的特點及院內制劑的實際應用等情況。審批一個院內中藥制劑幾乎與審批一個西醫新藥過程相同,致使院內中藥制劑的研發周期長、難度大、成本高,許多醫院不得不放棄院內制劑的開發與申報。從目前的發展現狀看,中藥特色制劑及特色方藥正趨向萎縮,部分已瀕于失傳狀態,嚴重制約了中醫外科學的發展。
中藥制劑的制作技藝一直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缺乏有關詳細的計數資料。隨著傳統制劑的停產或使用減少,一些藥物的制作方法及老藥工的技術無人繼承,瀕臨失傳。同時,在強調中醫藥“簡、便、廉、驗”特色的同時,其中所蘊含的技術價值被忽略,不能有效調動有關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導致中醫外科學中頗具中醫特色、療效顯著的外治技術在許多醫院中正逐漸消失。
人才隊伍不穩定
受到上述疾病譜改變、分科細化、傳統外治藥物及外治技術應用減少的影響,中醫外科的生存空間明顯縮小,一些醫院沒有將“中醫外科”作為常規科室設置,從而影響了人才梯隊的建設。加之外科醫師工作強度大,經濟效益不顯著,導致專業隊伍分散,很多中醫人才對外科信心不足,從事中醫外科學的人員流失嚴重,嚴重影響中醫外科學的發展。
振興中醫外科的思考
臨床實踐表明,中醫外科技術不僅能治療常見病、多發病,而且能治療慢性難愈性潰瘍、糖尿病性足病、手術后竇道等疑難復雜疾病,以及毒蛇咬傷、壞死性筋膜炎等危急重癥。我們應秉承傳統,立足臨床,直面疾病譜變化,擴大臨床診療范圍,積極開展外科手術等技術,同時融合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創新理論及技術,發展學術,提高療效。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