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臨床 促進中醫外科學術創新第 2 頁
中醫外科學發展至漢代已初具規模,當時著名的外科學家華佗被后世尊為“外科鼻祖”。其以“麻沸散”作為麻醉劑進行開顱術、死骨剔除術、剖腹術、腸切除吻合術,開創了應用全身麻醉進行外科手術的先河,而“麻沸散”也成為世界醫學史上最早的麻醉劑。東晉《肘后備急方》論述了對開放創口進行早期處理的重要性,并記載有燒灼止血法。《晉書》載有兔唇修補術及目瘤摘除術。隋代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載有短腸吻合術、大網膜結扎切除術、大網膜壞死切除術、結扎血管止血術等手術方法和步驟。唐代孫思邈的《千金方》載有食管異物剔除術,同時其中的蔥管導尿法是世界上最早應用導尿術的記載,比1860年法國發明橡皮管導尿早了1200年。宋代《醫說》有采用燒灼法消毒醫療器械的記載;《小兒衛生總微方論》記載了小兒先天性并指的截指術;《衛濟寶書》中記載了炙板、消息子、煉刀、竹刀、小勾等多種醫療器械;《夷堅志》記錄了用同種異體骨移植于頜骨骨缺損取得成功的病例,而700年后西方才有骨移植手術的記錄。元代《世醫得效方》為創傷外科專著,記載了利用夾板、鐵鉗、鑿、剪刀、桑白皮線等器材進行的各種創傷手術,介紹了以烏頭、曼陀羅為主要成分的全麻藥的適應癥、劑量及注意事項,并詳細記錄了全麻下實行骨外科手術的全過程。
至明清時代,中醫外科學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治療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如《外科正宗》載有癰疽的切開引流、膿胸的穿刺排膿、肛漏的掛線、鼻息肉摘除、體表腫物的切除、自刎急救和氣管及食管吻合術、斷指再續等手術療法,并載有外傷綜合止血術。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的外科學已發展至新的高度,更為難能可貴的是無菌觀念已見萌芽,如要求換藥室應“凈幾明窗”、對患者沖洗瘡口應注意衛生等。另外,《外科證治準繩》也認識到了預防感染在外科手術中的重要性,并載有耳落再植術、分層縫合自刎者氣管和食管等外傷手術方法,同時還介紹了以“川烏、草烏、南星、半夏、川椒為末調擦”鎮痛用于局部手術的經驗,這也是世界上局麻的首次報道。清代的《瘍醫大全》載有陰道閉鎖手術、唇裂修補術以及耳再植、鼻再植、斷指再植手術等。《醫門補要》載有包莖炎與包皮切開術。《外科圖說》則以圖文并茂的形式介紹了30余種手術器械的構造和使用方法。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