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臨床 促進中醫外科學術創新第 4 頁
疾病譜變化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的生活方式及影響健康的因素也較以往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如飲食結構的改變、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自然生態環境的惡化等,使得外科的疾病譜發生了結構性變化。傳統的瘡瘍病發病率有所減少,但周圍血管疾病、乳腺疾病、甲狀腺疾病、糖尿病、痛風、腫瘤、各種創傷以及各種手術后竇道、瘺管的發病率卻有增無減。由于對許多疾病的病因病機、診治規律等系統認識相對不足,在中醫理論研究方面尚未取得突破性進展,治療疾病的新方法及新技術不夠豐富,影響療效進一步提高。
分科細化
由于有突出優勢特色的肛腸科、皮膚科、乳腺科、周圍血管科、泌尿科等相繼從傳統的“中醫外科”中分化獨立,中醫外科的臨床生存空間逐漸縮小,加上疾病譜的改變,中醫外科成了一個“大而空”的骨架。在許多醫療機構中,以普通外科代替中醫外科,以三級學科代替中醫外科,導致“中醫外科”名存實亡或僅只有教研室意義上的“中醫外科”。同時,在醫院臨床科室的設置中,單獨的“中醫外科”不多,在三級醫院更是鳳毛麟角,在二級醫院及基層醫院則基本消失。越來越多的患者認為外科和手術就是西醫的專利,而不知道中醫還有外科、中醫還能做手術,更不知道中醫外科的治療手段和方法。
醫院“西化”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化,加之價格、機制及體制等原因,各家醫院都面臨著生存和發展的重大問題。有關的政策和法規也限制了自制制劑、升丹制劑、動物類藥物的使用,導致中醫外科執業范圍的局限,加上醫療糾紛鑒定的“西醫化”等,致使中醫醫師在工作中多以西醫的模式和思維診治疾病,中醫特色優勢卻不斷淡化。同時,由于中醫外科外用制劑及外治特色技術的收費低廉,加之勞動強度大,對醫院、科室的經濟貢獻度小,其生存和發展的壓力更顯沉重。效益壓倒特色,當然嚴重影響中醫外科特有的外治治療手段和藥物使用。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