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第 7 頁
是次先出版《易》、《道》、《象》三篇,余篇在思考、整理之中。
《易》的思維方式就是中醫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不是單一的、線性的、對稱的、純邏輯的、順向的,而是輻射的、多角度的、多層次的、縱橫交錯的、立體交叉的、邏輯與形象相合、透徹與混沌相映、宏觀與微觀相參、動態與靜態相襯、形而上與形而下相照、順向與逆向相激,故能更整體地把握全局,這是一種“彌綸天地之道”的思維,一種“智慧”式的思維。
中醫為什么要學《易》?景岳云:“醫不可以無易,易不可以無醫,設能兼而有之,則易之變化出乎天,醫之運用由乎我。運一尋之木,轉萬斛之舟;撥一寸之機,發千鈞之弩。”
本篇主要從《易》的基本結構與基本知識入手,與醫學內容相互印證,這種印證不局限在觀念上,更多的是落實到知識的運用上,企能起授人以漁之效。
《道》之篇探討的目的是“推天道以明醫事。”先賢立“道”的目的之一是“推天道以明人事。”中醫所涉,正是典型的天道與人事。作為宇宙本原、萬物法則的“道”,在中醫理論體系構建時,自然就成為了所效的規律與準則。若未明此“道”,僅有醫學知識的疊架,就難說已得中醫之真。
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其論說的難度可想而知。而要將“道”之悟落到醫學之實處,就更非易事。但“道”之魅力就在于,一旦有所悟,原來百思不得其解的學、術、技、藝上的阻礙處、疑難處,都有可能撥開云霧見青天,豁然開朗,使原有的識見更上層樓。中醫的學、理、術、技均須在“道”的統貫下方能機圓法活,清澈空靈而顯活潑生機。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