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第 2 頁
在中華文化中!在中醫人應有的思維方式中!
中醫學本是文化醫學,但如我們所見,近現代的教育在引入西方科學的同時,有意無意地對中華傳統主流文化采取了“浮云”化的態度。今人之所以更易認同西醫之理,皆因我們所受教育中的數、理、化、生物等科目之設已為接受西醫做好了知識上的充分準備及思維方式上的順習。但中醫有這樣的文化鋪墊嗎?試想,如果有,又如何?難道陽虛、氣虛、血瘀、濕阻這些名詞真比“血卟啉病”、“嗜鉻細胞瘤”等更難理解?
我泱泱文明古國難道就沒有自己的文化與文明可教?《周易》、《道德經》、《孫子兵法》、《論語》這些中華文明的精神支柱我們接觸過多少?“精華”、“糟粕”之議時有所聞,但見貶時多來譽時少,以致禮、智、仁、義、信不論,天干地支不懂,乾坤天地不知,中國古代文化基礎知識幾乎為零。如果說,中華文化是我們的母體文化,則不妨捫心自問,除了認識中文,我們真的會用母體文化的方式來思考嗎?
中醫在現代常受一種責難,就是“現代人看不懂”。這成了中醫需要改造的理由之一。這是中醫之錯還是教育之誤?責難前是否要先弄清楚?
在這樣一個缺少中國文化的文化環境中,中醫學幾乎失去了賴以生存的文化土壤,作為本國文化有機部分的中醫,在學習的時候居然會讓人產生文化隔閡感,實在令人困惑。在毫無中國古代文化知識的基礎上學中醫,用中醫,就猶如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再努力也僅能得其形而失其神。
今人對“知”的理解,常常局限在“知識”范疇,這實是西式的理解。“知”的本意應是“知性”,包含了智慧與知識,即道與理并舉。中醫與西醫的區別要點就在于:西醫本質上沒有求道的欲望,故為析理之醫學;中醫是以理證道,以道統理,道理合一的醫學。中西醫兩者在“知”上的取向與所含范疇并不完全一樣。因此,借鑒西方思維或技術無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若不考慮與中醫體系是否相洽而一律頂禮膜拜就真是不必!以此來全面取代東方思維就更屬不智。因為中醫不純粹是知識之學,它更接近智慧之學。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