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病名不可丟
中醫視點:中醫病名不可丟 龐憲清 龐朝軒 山東省平邑縣中醫醫院
徐靈胎《醫學源流論》說:“欲治病者,必先識病之名,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藥。”
中醫的許多病名,如破傷風、鵝口瘡、胬肉攀睛、托盤疔、痄腮、陰吹等,精煉簡潔,見名知義,易于掌握。又如破傷風、歷節風、感冒、纏腰火丹、蛇頭疔、乳巖、天行赤眼、蟹睛、骨槽風、鼻淵等,其命名科學確切,名實相符。宋代張杲曾在《醫說·論疾》中說:“古之論疾、多取象比類,使人易曉。”因此,這些中醫病名一直沿用至今,為人共曉,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有些病名如:痢疾、霍亂、傷寒、破傷風、風濕熱、麻疹、感冒、癲癇、子癇、白喉、痔瘡、癰、痛風、風疹、云翳、腳氣病、牛皮癬、梅毒等,在西醫傳入中國時,便為西醫所采用。
病名是中醫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重要概念。是中醫學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辨病是中醫臨床診斷不可缺少的內容,臨床上治療的目標主要也是針對病。任何疾病都應該是有原因可查,病機可究,規律所循,治法可用,預后可測的,因此在臨床上,必須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抓住疾病的內在本質與外在表現,這樣所確定的病名,代表著疾病最本質的認識,從而診斷出正確的病名。
中醫臨床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活動。不能用西醫病名取代中醫病名。因為中西醫學是不同的理論體系;中醫的陰陽五行、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病因病機等基本概念不同于西醫學的解剖、生理、病理等理論,把西醫的病搬過來,套在中醫學的頭上,則名實不相符,無異于穿西裝戴瓜皮帽,只能給中醫的診斷和治療帶來負面影響。
中西醫兩種不同理論體系,認識疾病的角度不同,那種“西病中證”式的診斷是“人頭馬、美人魚”之類,似是優勢互補,強強結合,而實際上只會使中醫學走向衰微,甚至消亡。因為用西醫學理論來衡量中醫學,不僅只有病名不科學,中醫學的陰陽五行、風寒暑濕燥火,憂思之類病因以及經絡、四氣五味、升降浮沉等中醫藥理論都將消失迨盡。因此,堅持中醫病名,是保持和發揚中醫學術體系的重要所在,是中醫藥生死攸關的大事,否則將會使中醫藥學術一潰百潰。因此,我們應將辨證與辨病相結合,堅持中醫病名診斷,摒棄“重證輕病、西病中證”等錯誤觀點。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