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學術流派要學而不泥第 3 頁
吳謙主編了一套名震中外的綜合性醫學叢書——《(御篡)醫宗金鑒》,共90卷,刊于乾隆七年(1742)。此編作為太醫院的教科書,內容包括臨床奠基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注本,其后列述名醫方論、四診、運氣、傷寒、雜病、婦科、幼科、痘疹、種痘、外科、眼科、刺灸、正骨等諸多“要訣”,內容精要而切于實用。《鄭堂讀書記》贊譽此書的學術能“酌古以準今,芟繁而取摘要,古今醫學之書,此集大成矣”。難能可貴的是,這套叢書貫穿“王道醫學”,臨床各科選方,以平穩、實效、扶正為基礎,它是清代醫學叢書中具有權威性的一種。
鄭梅澗撰刊《重樓玉鑰》是他對喉科的最大貢獻。鄭梅澗對喉科多種病癥,采用內服、外用藥及針灸,療法豐富,效驗卓著。他對當時甚為流行的白喉病,在治法上突破前人的治療法規,獨創的養陰清肺湯施治;對白喉辨證論治的精深造詣稱譽于世,影響極廣。
鉆研學術流派宜分主次
力求“學而不泥”
歷史上最有代表性的“四大家”的學術影響,的確是歷代諸多名家難以相比的。張仲景的《傷寒論》是我國臨床醫學奠基之作。后世論傷寒,主要是宗法于張仲景。其余三大家也是在仲景學術的基礎上自創的流派,所謂劉河間的“寒涼派”、李東垣的“補土派”、朱丹溪的“養陰派”,這都是他們在診療實踐中的專擅與診療特色,要根據臨床實際所見學習和運用好他們的學術經驗,同時做到“學而不泥”。這樣就能使醫者的學驗益趨豐富,也有利于提高診病療效。
如明代新安地區休寧醫學大家孫一奎,他所撰《赤水玄珠》、《醫旨緒余》等書的學術影響很大,刊本亦多。《四庫全書摘要》述及孫一奎在《醫旨緒余》中議論歷代重要醫家學術經驗時說:“仲景不徒以傷寒擅名,守真不獨以治火要譽,戴人不當以攻擊蒙譏,東垣不專以內傷奏績,陽有余陰不足之論,不可以訾丹溪;而攖寧生之技,亦可不朽。”孫一奎這一段話,突出的就是讓后世學者學習先賢應該有辯證觀點,要“學而不泥”,去粗取精。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