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觀要與時俱進
中醫對疾病傳變的把握,一直是以運動、發展的觀點來看問題的。《黃帝內經》講,“上古之人者,心無所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中醫其實很早就將古人與今人(當時的人),在生活環境上的差異觀察得很細致了。隨著經濟社會的日新月異,時代的不斷發展,人類社會已然發生巨大的改變,那么社會意識必然也隨之變化,所以,當今之人在養生保健上是否做到與時俱進,不可不察。
中醫猶如水,在無聲無息中滋潤萬物,庇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在口口相傳中,中國人或多或少將中醫的養生保健理念內化成為一種生活習慣,并在傳承中將習慣奉為一種教條,延綿不斷地延續下去。但是有些人在踐行這些很好的養生法則時,將其教條般地吸收,靜止地看待中醫變化的觀點。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見到有些賢惠的家庭主婦十分關注家人健康,也為此付出了很多。如早上為家人準備牛奶、乳酪、火腿、雞蛋,晚餐時用大量肉類做菜;平常葷素搭配,周末還為家人煲一鍋湯……以此來補充家人的營養。殊不知,這種貌似很科學的做法,其實忽略一個現實,那就是現在人們的營養攝入已遠比過去要多得多,而我們的養生保健理念卻停留在20世紀,仍在強調進補、貼秋膘等習慣。殊不知,以前人們日子過得苦,經常吃不到葷菜,只能到過年才能吃點肉。有好面子的人,還會在出門的時候,往嘴上抹點豬油。
但隨著改革開放,物質極大豐富后,人們再也不會為“肉票”發愁,一直偏好素食的中國人,在一種補償式心理作用下,更加青睞肉食,人們對肉食的攝入大大增加。中醫認為“生病起于過用”,如果再在“吃肉補充營養”的觀念指導下進補,不僅不會有益人的身體健康,反而會起到相反作用。
由于現在人們不加克制,身體已經受到飲食不節的傷害。血脂升高、糖耐量異常、血液濃稠度增高、血管硬化、體內嘌呤代謝發生紊亂等,導致心腦血管疾病、內分泌疾病等慢性疾病成為困擾中國人的主要疾病。
再加上不少中老年人不辨體質,還在傳統養生理念下吃人參等補品,不僅不會延年益壽,反而會更傷身。因此,正確把握當代人的飲食習慣和身體素質,摒棄舊的養生保健理念,至關重要。
現在,隨著養生專家的走紅和媒體的炒作,“養生”成了熱門詞匯,雖然這是好事,但也需要辯證來看。關鍵是,養生保健,這一指導人們生活起居的觀念,就需要做到與時俱進,方能養生。(曾凡順)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