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療效應注意4個問題
高衛平 北京中醫藥大學
中醫藥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和醫療實踐模式。然而對于初學者,往往在實踐過程中遇到很多的困惑,尤其是對于一些有一定基礎的中醫師,往往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初診開出的方子效果很好,到二診或者三診的時候,療效就沒有首診的療效好,或者療效很差,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查找原因。
醫者“態度”
醫生看病首診“望、聞、問、切”往往比較仔細,辨證也比較準確,往往會受到很好的治療效果,隨著疾病向著好的方面轉化,其疾病的病機往往也會發生變化。但是第二次面診的時候,往往會沉浸在首診的治療效果當中,不能像首診那樣仔細辨證,忽視疾病的變化,從而導致再診效果的不理想。這就要求我們醫生要有惻隱之心和同情之心,只有我們用心去體會病人的痛苦,才能促使自己在辨證上下功夫,時刻提醒自己注意疾病病機的變化,只有這樣才能做到“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故凡成大醫者,必以“德”為先。
對藥性的把握
我們現在中醫教學,把中醫和中藥分成了兩個專業,導致好多中醫不懂中藥,甚至不認識自己每天開的中藥,更不要說對中藥炮制的研究了。這就直接導致中醫師對于中藥藥性的把握不足,進而在治病的過程中即使是知道了病機的變化,卻不知道怎么去調整藥物。
國學大師章太炎曾患黃疸,被他自己治好了。后來又病“宿食”,依舊自開處方,誰知卻引起發熱;再服小柴胡湯四五劑,仍然無效。他只好去找當地名醫仲右長求治。仲醫生說,您所開的處方倒也不錯,但不該將小柴胡湯原方中的黃芩減去而加芍藥。章太炎后來按照仲醫生修改過的處方服藥,僅僅服用2劑就取得了良效。章太炎深有感觸:“增損一味,神效至此!”所以我們要把握好每一味中藥的功效、性味歸經和升降沉浮。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