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醫“西化”到中醫“化西”
溫長路 中華中醫藥學會
中醫藥文化是中醫藥的靈魂與源泉。在新形勢下,其對中醫藥事業的引領作用日益顯現。日前,由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藥文化分會主辦,上海中醫藥大學承辦的第14次全國中醫藥文化學術交流會在無錫召開。會上一些專家見解獨到,給人啟發,本版選摘刊出。
近年來,中醫“西化”問題一直是中醫界熱議的話題。什么是“西化”?如何認識“西化”?至今沒有定論也無法定論。這是因為,“化”的確是存在著的現象,“化”又的確有不可排除的因素,圍繞二者間的仁智之見自然也就各有其說、各得其說了。思考這一問題的方法很多,或許文化思考的方法有助于二者之間的溝通,找到二者間比較接近的鏈接語。
“化”與中醫
何謂化?《說文》的解釋是:“化,教行也。“化”的主題是變化,是所有學科進展歷史中的必須與必然,中醫學也不例外。在變中創新、化中進步,始終左右著中醫學發展的方向。不過,“化”是有條件的,那就是:任何學科的“化”,都必須符合自身的發展規律。“化”的前提、“化”的方式和“化”的結果,是人們談變說化的先覺前提。
從本質上看,中醫學是“化”的產物,它是從生活中進化而來、升華而來。這種“化”,經歷了從被動到主動、由無序到有序的脫胎換骨和不斷再造、不斷發展,最終才形成了實用的、系統的、完整的,并且始終處于動態中或明或暗地“化”著的科學。
打開中國醫學史,到處都是中醫“化”的實例。扁鵲隨俗為變,這里,“隨”是“化”的形式。隋唐時期,天竺和西域醫方書十余種傳入我國,這里,“傳”是“化”的形式,溶異入我,化異為我,對我國醫藥學的發展具有一定的補益作用。隨著歐洲教徒把大量西方文化輸入我國,清代醫家王清任的行為在客觀上與西學東漸的影響是有割不斷聯系的。這里,“學”是“化”的形式,實體思辨對陰陽思辨的驗證和補充,在中醫學發展史上產生了劃時代的意義。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