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保留灌腸配合微波及離子透入治療慢性盆腔炎80例療效觀察
【關鍵詞】 慢性病;盆腔炎性疾病;灌腸;微波;中藥離子透入;物理治療技術;中藥療法
慢性盆腔炎是婦科常見病、多發病,其病程長,反復發作,遷延難愈,嚴重影響婦女的工作和學習。2005-12—2007-01,我們采用中藥保留灌腸配合微波及離子透入治療慢性盆腔炎50例,并與單用常規西藥治療30例對照觀察,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80例均為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婦科門診或部分住院已婚或未婚有性生活史的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50例,年齡20~53歲,平均(33.48±0.59)歲;病程3個月~10年;伴腰骶部酸痛46例,陰道分泌物多32例,月經不調16例,痛經18例,性交痛26例;婦科檢查子宮、附件明顯壓痛35例,附件增厚17例,盆腔炎性包塊12例,B超檢查盆腔積液17例。對照組30例,年齡25~49歲,平均(35.86±0.53)歲;病程2個月~7年;伴腰骶部酸痛19例,陰道分泌物多19例,月經不調14例,痛經12例,性交痛16例;婦科檢查子宮、附件明顯壓痛21例,附件增厚10例,B超檢查盆腔炎性包塊6例,盆腔積液8例。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一側或雙側小腹隱痛,墜脹疼痛。2組病例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婦產科學》[1]關于慢性盆腔炎的診斷標準制定。①癥狀:下腹部墜脹疼痛、腰骶部酸痛、性交痛等,常在勞累、性交后、排便時及月經前后加重,可伴白帶增多、月經失調、低熱、易感疲倦、神經衰弱、不孕等。②體征:子宮常呈后傾后屈位,活動受限或粘連固定,在子宮一側或兩側可觸及條索狀物或片狀增厚,并有壓痛,或可捫及包塊。③B超檢查:單側或雙側輸卵管增粗,后穹窿液性暗區,附件包塊。
1.3 排除標準 急性盆腔炎病情危重者;合并有子宮內膜異位癥、婦科腫瘤、結核性盆腔炎及合并嚴重內、外科疾病者。
1.4 治療方法
1.4.1 治療組
1.4.1.1 中藥保留灌腸配合微波理療 中藥灌腸方:紅藤30 g,敗醬草20 g,丹參30 g,三棱15 g,莪術15 g,牡丹皮15 g,赤芍藥15 g,鱉甲15 g,桃仁15 g,桂枝15 g。有包塊者加海藻、昆布、橘核、荔枝核;白帶多者加黃柏、薏苡仁等。上方水煎取汁200 mL倒入灌腸袋中,待藥液溫度達39~40℃,掛藥液袋于輸液架上,囑患者排空大、小便,屈膝左側臥位,將涂有潤滑劑的無菌灌腸管插入肛門15~20 cm,10 min之內將藥液緩慢灌入,拔管后囑患者平臥,即將微波理療儀(徐州市科建高新技術有限公司生產,KWBZ-1型,頻率50 Hz)的圓形探頭置于下腹部,取溫熱治療劑量,每次30 min,下床后避免做增加腹壓的運動,藥液盡量保留6 h以上(囑患者盡可能保留藥液在體內,時間越長效果越好),每日1次。經期停用,月經干凈3~5日開始用藥。
1.4.1.2 中藥離子透入 采用丹東市大洋電子儀器廠生產的LD-AE型治療儀行中藥離子透入。藥物組成:金銀花20 g,連翹20 g,透骨草20 g,夏枯草20 g,王不留行20 g,地鱉蟲20 g,皂角刺20 g,延胡索20 g,五靈脂20 g,川芎20 g,敗醬草20 g。將上藥洗凈烘干,研末,每次取200 g,用清水攪拌均勻,做成膏狀,平鋪于紗布上,做成藥墊,蒸熱,待溫度至40~45℃時,囑患者平臥,藥墊上鋪層塑料膜以防滲液,敷于下腹部,將雙側電極板至于藥墊上,陽極放在關元穴上,陰極放在中極穴上,開機前檢查治療機,開機后調整脈沖至可耐受劑量,旋轉選時鈕至30 min,每日1次。經期停用。
1.4.2 對照組 青霉素鈉(哈藥集團制藥總廠,批號:A06052113)800萬單位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中,每日1次靜脈滴注;甲硝唑250 mL,每日1次靜脈滴注。連用10日,經期停用。若青霉素過敏者改用喹諾酮類藥物靜脈滴注。
1.4.3 療程 2組均1個月經周期為1個療程,3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1.5 療效標準 參照《婦產科疾病診斷治愈標準》[2]判定療效。治愈:臨床癥狀消失,婦科檢查陽性體征(子宮、附件壓痛,子宮活動受限或粘連固定,附件增厚,炎性包塊等)消失,B超檢查正常;有效:臨床癥狀明顯減輕,婦科檢查子宮、附件的粘連及壓痛減輕,包塊縮小;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改變,婦科檢查、B超檢查結果無改善。
2 結果
2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2組療效比較(略)
與對照組比較,*P<0.05
由表1可見,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
3 討論
慢性盆腔炎是具有發病率高、治愈率低的特點,其發病率逐年上升,嚴重影響了婦女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內生殖器及其周圍結締組織、盆腔腹膜等炎癥病變的總稱,是引起異位妊娠、不孕、月經不調、腹痛等疾病的常見原因之一,屬中醫學疒徵瘕、帶下、月經不調、婦人腹痛、不孕范疇。一般是外因通過內因而發病,即“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其病因為氣、血、濕、熱,或從外襲,或從內生,瘀結胞脈或胞絡,甚則釀成熱毒,日久則邪與血結,阻礙氣機致氣滯血瘀或肝經郁積,氣滯血瘀,不通則痛,久則內結成疒徵,發生輸卵管阻塞、盆腔積液、包塊等。本病病位在沖任、胞宮,肝腎虧損是本,痰濕寒熱為標,本虛標實,虛實夾雜,病情復雜,病程遷延,常數年至數十年不愈。炎癥長期刺激,器官周圍廣泛粘連,炎癥滲出包裹,病情頑固,抗生素難以進入病灶,恢復慢,反復使用易產生耐藥性及二重感染,不能達到滿意療效。中醫治療本病有西醫無法比擬的獨特優勢,針對本病的病因病機辨證施治。方中紅藤、敗醬草、牡丹皮、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化濕;丹參、川芎、赤芍藥、當歸、延胡索、皂角刺活血化瘀,理氣止痛;三棱、莪術、鱉甲、桃仁行氣導滯,逐瘀通絡;五靈脂苦泄溫通,活血止痛。諸藥灌腸和外敷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和營之功。由于直腸位于盆腔,與子宮附件相毗鄰,通過直腸給藥配合微波直達病所,療效較好。一方面通過微波對組織產生的熱及非熱兩方面效應,改善盆腔局部微循環及組織細胞的營養和生理狀態,增強免疫系統功能,促進炎性組織的修復與病理狀態的消除;另一方面通過直腸給藥,提高盆腔藥物濃度,增加藥物成分吸收,發揮更好治療作用。中藥離子透入一方面通過皮膚滲透吸收,藥物離子與病變組織作用,直達病所;另一方面通過藥物離子刺激皮膚神經感受器,通過反射途徑達到治療作用。另外,通過物理刺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使粘連組織松解,瘢痕組織軟化。
本病治以清熱解毒、理氣化濕、化瘀止痛為主,根據其證虛實寒熱辨證加減用藥。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清熱解毒藥具有抗菌、增強白細胞的吞噬能力、促進機體免疫功能作用[3];活血化瘀中藥具有擴張外周血管、增加器官血液量及改善微循環的作用[4]。將中藥科學組方,合理配藥,微波、灌腸與離子透入并用,提高了臨床療效及治愈率,且無創傷、無痛苦、無明顯毒副作用,是治療慢性盆腔炎的較好方法之一,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樂杰.婦產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74-276.
[2] 羅惠文.婦產科疾病診斷治愈標準[S].蘭州: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108-111.
[3] 樓國平,盧章文.三仁敗醬湯治療慢性盆腔炎36例[J].陜西中醫,2004,25(11):980-981.
[4] 蔡永敏,任玉讓,王黎,等.中藥藥理與臨床應用[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101,321.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