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口服及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便血25例
【關鍵詞】 結腸炎,潰瘍性;便血;中藥療法;投藥,口服;灌腸
大便呈血性黏液便或血水樣便。2004-03—2006-09,筆者應用中藥口服及灌腸方法治療潰瘍性結腸炎便血25例,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選擇標準 符合《中醫消化病診療指南》[1]中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標準。①血性黏液便或血水樣便;②結腸鏡檢查示乙狀結腸、直腸廣泛性黏膜水腫、充血、粗糙,呈點片狀潰瘍面,質脆滲血;③伴有不同程度的腹痛,里急后重; ④經腎上腺皮質激素、止血藥物治療效果欠佳;⑤排除細菌性痢疾、結腸克隆病、腸結核、直腸息肉等疾病。
1.2 臨床分型標準[1] 初發型:指無既往史而首次發作者;復發型:癥狀較輕,治療前后常有長短不一的緩解期,與發作期交替發生。
1.3 一般資料 本組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齡17~75歲,其中<40歲18例;初發型16例,復發型9例;輕者(每日排便5~10次)17例;重者(每日排便10~20次)8例。
1.4 治療方法 予中藥湯劑口服及灌腸;痉剑荷剿30 g,地榆炭20 g,茜草炭15 g,蒲黃炭15 g,三七15 g,赤石脂30 g,甘草10 g。初發型,證見便血紫紅,腹痛拒按,里急后重,舌紅,苔黃膩為大腸濕熱,加大黃炭12 g、黃連12 g、白頭翁15 g;復發型多久病體質消瘦,面色無華,便血血色淡紅或血水樣便,舌淡,苔薄白,脈弱為脾腎陽虛,加補骨脂15 g、茯苓20 g、焦白術15 g。每日1劑,前2煎各取汁300 mL,混合后分2次口服。第3煎濃縮取汁100 mL,過濾后分2次灌腸,灌腸前排空大便,采取左側臥位,將導管插入肛門內約20 cm,藥液溫度38~40℃,以30滴/min的速度滴注,于藥物滴注之后臥床,一般保留時間不少于2 h。痊愈后可口服補脾益腸丸(廣州陳李濟藥廠,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44022627),每次6 g,每日3次,服用2個月以鞏固療效。
1.5 療效標準[1] 痊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舌脈基本恢復正常;腸鏡復查黏膜病變恢復正常;大便常規檢查正常。
2 結果
治療1~3日,便血量、排便次數明顯減少;血便消失時間3~8日;21日均痊愈。觀察1~3年復發2例,仍用前方治療痊愈。
3 典型病例
李某,女,37歲。2006-07-21初診。于1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腹瀉,大便質稀帶黏液。近4日加重,大便呈血水樣,每日排便5~7次,伴腹痛、里急后重,苔黃厚,脈弱。結腸鏡檢查:直腸、乙狀結腸水腫,色潮紅,黏膜粗糙呈顆粒狀,多處點片狀潰瘍面滲血。證屬大腸濕熱。治宜清熱利濕,止血生肌。藥物組成:山藥30 g,黃連12 g,白頭翁15 g,地榆炭15 g,茜草炭15 g,炒蒲黃15 g,三七粉10 g,赤石脂30 g。每日1劑,前2煎混合后分2次口服,第3煎濃縮取汁100 mL,過濾后分2次灌腸。1日后便血量明顯減少,大便質稀,每日2次。5日后諸癥俱瘥,繼續用藥1周。后改為補脾益腸丸口服鞏固2個月,隨訪1年未復發。
4 討論
以便血為主要癥狀的潰瘍性結腸炎病勢緊急。初發型,多屬大腸濕熱,證見便血紫紅,腹痛拒按,里急后重,舌紅,苔黃膩,可兼見口苦、口臭、身熱。治宜清熱利濕,涼血止血,化瘀生肌。復發型,多為久病體弱,脾腎陽虛所致,證見便血血色淡紅,面色無華,腹痛喜溫喜按,舌淡,苔薄白,脈弱。治宜補脾健腎,澀腸止血,生肌斂瘡。應用中藥口服加灌腸方法,治療以便血為主要癥狀的潰瘍性結腸炎,療效確切。方中山藥性甘平,健脾補腎止瀉;地榆炭、三七、茜草炭、蒲黃炭化瘀止血生肌,炒炭加強止血作用,使藥性平和;赤石脂澀腸止瀉,收斂止血,生肌斂瘡;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澀腸止瀉、化瘀止血、生肌斂瘡之功。大腸濕熱者加大黃炭、黃連、白頭翁以清大腸濕熱,涼血止血;脾腎虛者加補骨脂、茯苓、焦白術以溫腎健脾。中藥保留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一方面可避免口服藥經胃腸道吸收受胃酸和消化酶的破壞,減少了藥物對肝臟的首過效應及對肝臟的影響;同時還能起到局部沖洗清潔的作用,且藥物直達腸道病變部位,可止瀉消炎,解痙止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增強腸道免疫功能,促進潰瘍愈合。補脾益腸丸有補脾健運、固澀止瀉、止血止痛之功,長期服用可恢復機體胃腸的正常生理功能。
【參考文獻】
。1] 李乾構,周學文,單兆偉.中醫消化病診療指南[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06:84.
- 相關文章
-
健脾湯治療潰瘍性結腸炎46例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