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積液顆粒治療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47例
【關鍵詞】 創傷性滑膜炎;膝關節;中藥療法
2005-01—2007-06,我們運用關節積液顆粒治療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47例,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47例均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六零醫院外五科門診及住院患者,男37例,女10例;年齡18~58歲,平均29歲;病程10日~11個月,平均3.5個月。
1.2 診斷標準[1,2] ①有明確膝關節外傷或勞損病史;②關節腫脹、疼痛、功能障礙;③膝關節浮髕試驗陽性;④膝關節腔穿刺抽液:急性期為血性液體,慢性期為淡黃色黏性透明液,滑液常規、生化可除外化膿性關節炎;⑤X線檢查排除關節內疾患;⑥病程在10日以上,年齡在18~60歲之間。
1.3 排除標準 妊娠或哺乳婦女,糖尿病患者以及合并有嚴重心、肝、腎、造血系統原發性疾病和惡性腫瘤患者。
1.4 治療方法 予關節積液顆粒。藥物組成:夏枯草、絲瓜絡、土茯苓、川牛膝、女貞子、澤蘭、黨參等。制備方法:將清洗干凈的薏苡仁于115℃、0.7 kg/cm2濕熱滅菌1 h后,粉碎過篩,備用。處方中的其余藥材加水煎2次,每次1.5 h,合并煎液,濾過,濾過煎液濃縮至原藥材濃度1 g/mL,加等量95%乙醇沉淀,靜置;取上清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約1.3 g/mL(65℃)時得稠膏備用,取糖粉3份、糊精1份和薏苡仁粉混合均勻,加入上述稠膏和適量乙醇,制軟材、制粒、干燥、整粒、分裝即得。每次2包(40 g,相當于生藥14 g),每日早晚各1次飯前溫開水沖服。局部彈性護膝外用,不附加任何其他治療。7日為1個療程,急性期 1~3個療程,慢性期3~6個療程。
1.5 療效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評定[2]。治愈:膝關節腫脹、疼痛、積血、積液消失,浮髕試驗陰性,功能恢復;顯效:膝關節腫脹、疼痛、積血、積液消失,浮髕試驗陰性,功能恢復,過度運動稍感疼痛,個別時有復發;好轉:膝關節腫脹、疼痛減輕,運動功能基本恢復;無效:癥狀同治療前。
2 結果
本組47例,治愈16例,顯效18例,好轉9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1.5 %。
3 討論
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是臨床常見病癥,發生的原因包括外傷及慢性勞損兩方面[3,4]。前者多由膝關節扭傷、直接暴力鈍挫傷等創傷因素引起,損傷后的炎性反應為血漿滲出、白細胞及巨噬細胞浸潤、滑膜充血,迅速產生大量滑液,而滑膜損傷則表現為滑膜細胞肥大,并產生大量黏蛋白,引起關節腔積液,嚴重者可發生滑膜損傷破裂出血造成關節內積血。積液、積血使關節內壓增高,阻礙靜脈、淋巴回流,使關節內酸性代謝產物堆積,如此長時間存留,可加重滑膜炎癥使病情惡性循環,更加重了關節積液。后者一般由急性創傷性滑膜炎失治轉化而成,或由其它的慢性勞損導致滑膜的炎癥滲出,產生關節積液,后期則滑膜增厚、黏連,關節軟骨萎縮,導致膝關節功能障礙[3]。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屬中醫學痹證、痿證范疇。關節積液的病機主要為濕熱阻絡,水濕停滯,病久可耗傷氣血而兼有虛損之候,同時外傷又可導致血瘀[5]。故治宜清熱利濕,活血通絡。關節積液顆粒中夏枯草清熱利濕;絲瓜絡利關節中之濕氣;土茯苓、薏苡仁祛風除濕散寒;川牛膝、澤蘭活血通絡;女貞子、黨參滋補肝腎,補中益氣。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利濕、補益氣血、活血通絡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證明,夏枯草含夏枯草甙,水解后生成烏蘇酸,有降血壓、利尿及提高免疫功能作用,并有廣譜抗菌作用[6];薏苡仁含有薏苡仁油,可減輕骨骼肌痙攣和鎮痛作用[4],所以本藥對于急、慢性滑膜炎均有消除關節腔積液、消腫止痛及恢復關節功能的良好作用。故運用關節積液顆粒治療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取得很好療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倪廣林,呂國興,王秀芳.滑膜炎沖劑治療滑膜炎90例臨床觀察[J]. 張家口醫學院學報, 2003,20(3): 23-24.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4:197.
[3] 張愛華,毛振中,楊猛,等.綜合治療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65例[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3,9(10):64-70.
[4] 韓西, 黃昌林, 陳國立,等.膝創傷性滑膜炎的實驗與防治研究[J].骨與關節損傷雜志,1994,9(1):46-48.
[5] 梅立鶴, 王云裴. 自擬土木除濕湯治療膝關節慢性創傷性滑膜炎36例[J]. 上海中醫藥雜志,2006,40(2):25.
[6] 劉悅,宋少江,徐綏緒.夏枯草的化學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進展[J].沈陽藥科大學學報,2003,20(1):55-59.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