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中益氣收斂止血法治療上消化道出血40例療效觀察
【關鍵詞】 胃腸出血;中西醫結合療法;補中益氣;收斂止血
上消化道出血多由消化性潰瘍、急性胃黏膜病變、食管靜脈曲張、胃癌等疾病引起,出血量少時僅見黑便,出血量多時則嘔血、黑便同見。2005-05—2007-05,筆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應用補中益氣、收斂止血中藥治療上消化道出血40例,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診斷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中上消化道出血的診斷標準確診。排除上消化道鄰近器官疾病及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病、尿毒癥、結締組織病、急性感染性疾病等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排除妊娠、哺乳期婦女或有心、肝、腎疾病者。中醫辨證為脾虛不攝型納入觀察。
1.2 一般資料 本組40例均為本院急診科住院患者。男28例,女12例;年齡20~71歲,平均45.5歲;病程1個月~10年;全部病例經纖維胃鏡確診,實驗室檢查大便或嘔吐物潛血(+);其中消化性潰瘍26例(十二指腸潰瘍12例,胃潰瘍10例,復合潰瘍4例),急性胃黏膜病變11例,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2例,上消化道腫瘤1例;輕度出血(<500 mL)26例,中度出血(500~1 000 mL)11例,重度出血(>1 000 mL)3例。
1.3 治療方法
1.3.1 常規治療 輕度出血者,可靜脈滴注抑酸藥、止血藥,另可選用0.9%氯化鈉注射液、林格液、右旋糖酐或其他血漿代用品;中度出血以上者,配合輸血、支持、抗感染、抗休克及對癥處理。
1.3.2 中醫治療 治宜補中益氣,收斂止血。藥用:黃芪30 g,黨參15 g,當歸15 g,白術10 g,陳皮10 g,柴胡15 g,地榆炭20 g,白及12 g,海螵蛸30 g,三七粉(沖服)4 g,蒲黃9 g,五靈脂9 g,大黃炭15 g,甘草6 g。水煎取汁400 mL,分早、中、晚飯前溫服。服藥期間忌食生冷、油膩之品。氣隨血脫之危候,囑暫禁飲食,加服獨參湯或參附湯。
1.4 療效標準[1] 治愈:1周內吐血或黑便停止,連續3日大便潛血試驗(-),伴隨癥狀明顯改善;顯效:1周內吐血或黑便停止,連續3日大便潛血試驗(+),伴隨癥狀有所改善;有效:1周內出血減少,大便潛血試驗由強陽性轉為(++),伴隨癥狀略有改善;無效:經治1周出血不止,重度出血經治24 h后無好轉甚至加重,伴隨癥狀也無改善或加重。
2 結果
本組40例,治愈30例,顯效5例,有效2例,無效3例,臨床治愈率75%,總有效率92.5%。
3 討論
上消化道出血屬于中醫學血證之吐血、便血范疇。其病機主要為脾胃虛損,本虛之時復因勞累、郁怒、飲食不節等因素,致脾胃運化功能再度受損,脾虛不攝、血溢脈外;脾虛健運失司,食濕留滯,邪氣聚結或濕熱內蘊或氣滯血瘀,迫使氣血運行受阻,病情遷延日久不愈,即可腐灼胃絡而出血。“離經之血便是瘀血",因此上消化道出血脾虛不攝型的診治應以虛、濕、瘀為辨證要點。針對病機特點,筆者確立補中益氣、收斂止血、化濕消瘀的治療原則。方中黃芪、黨參、當歸、白術、甘草補氣升陽,補血養陰,托毒生肌;柴胡升舉下陷之陽氣,使濁降清升;陳皮辛溫香竄,善理氣和胃,健脾化濕,使補氣而不滯氣;地榆炭、大黃炭、白及、海螵蛸收斂止血;三七粉、蒲黃、五靈脂化瘀止血,使血流通暢,歸于常道而止血。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收斂、化瘀、止血的中藥,能夠明顯縮短出血和凝血時間,其中地榆能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白及粉對胃黏膜的損傷有保護作用,海螵蛸有抗消化性潰瘍的作用[2],大黃有促進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減少潰瘍面的滲出等作用[4]。全方相濟,固本治標,補益脾胃而不滯,理氣化濕而不燥,消瘀通絡而不傷正,符合本病虛、濕、瘀的病理特點,故獲得滿意療效。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1993:84-86.
[2] 高學敏.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329,352,582.
[3] 岳仁宋.大黃的實驗研究與臨床應用[J].中西醫結合雜志,1990,10(5):310-313.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