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腫破瘀膠囊治療血瘀濕重型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觀察
【關鍵詞】 靜脈血栓形成;中藥療法;血瘀;辨證分型
基金項目:河北省中醫藥管理局科研課題指導項目(編號:2006216)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周圍血管疾病中的常見病,治療不當或不及時會留下嚴重的后遺癥。2003-12—2007-03,我們應用消腫破瘀膠囊治療血瘀濕重型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158例,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158例均為本院急診科門診(98例)及周圍血管病科門診(30例)和住院患者(30例),均有典型的臨床癥狀,且經肢體血管彩色多普勒證實。男75例,女83例;發病年齡21~89歲,平均44.7歲;病程:最短2周,最長2年,平均12.2月;發病部位左下肢94例,右下肢53例,雙下肢11例;臨床類型[1]:周圍型27例,中央型45例,混合型86例。
1.2 診斷標準 參照《周圍血管疾病中西醫診療學》[1]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診斷標準確診。中醫辨證[2]為血瘀濕重型納入觀察。
1.3 治療方法 予消腫破瘀膠囊(本院科研用藥,藥物組成:地龍10 g,水蛭10 g,地鱉蟲10 g,當歸20 g,豬苓20 g,酒大黃10 g,澤瀉20 g,車前子15 g,牡丹皮15 g,赤芍藥30 g,白茅根30 g,冬瓜皮30 g,大腹皮30 g,木瓜10 g,益母草20 g,澤蘭20 g,牛膝10 g。上藥按比例共同烘干、粉碎、滅菌、裝膠囊。每粒含生藥0.5 g),每次5粒,每日3次口服。
1.4 療程 3個月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1.5 療效標準[1] 臨床治愈:肢體腫脹消退,雙下肢膝下15 cm周徑差<2 cm,淺靜脈擴張消失,活動后肢體無腫脹;顯效:肢體腫脹明顯消退或完全消退,雙下肢膝下15 cm周徑差2~5 cm,無淺靜脈擴張,活動后肢體仍有腫脹;好轉:肢體腫脹有所消退,雙下肢膝下15 cm周徑差5~8 cm,輕度淺靜脈擴張;無效:癥狀較治療前無明顯減輕。
2 結果
本組158例,臨床治愈115例,占72.78%;顯效29例,占18.35%;好轉13例,占8.23%;無效1例,占0.63%。總有效率99.37%。且所有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均未發現任何副作用。
3 討論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屬中醫學股腫范疇,臨床辨證分型為[2]濕熱下注型、血瘀濕重型、痰瘀互結型、脾腎陽虛型。血瘀濕重型為其常見證型。治宜活血化瘀,利濕通絡。消腫破瘀膠囊方中地龍、水蛭走竄善行,通絡止痛,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可抗凝血,溶解血栓,改善微循環,促進側支循環的建立[3];地鱉蟲破瘀逐血,通利血脈;當歸、牡丹皮活血化瘀,養陰清熱;川牛膝引瘀血下行,赤芍藥清熱解毒,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其可減少炎癥滲出,促進血管壁損傷的修復[4];豬苓、澤瀉、車前子、木瓜、澤蘭清熱利濕、利水消腫;冬瓜皮、大腹皮引藥入肌膚經絡;益母草活血祛瘀且有利水作用;酒大黃涼血活血,加速血液運行,改善血液淤滯狀態,減少血小板聚集黏附性[5]。諸藥合用共奏活血消腫、破瘀散結之功。
西藥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多用華法林等抗凝藥物口服,此類藥物需長期監測凝血機制,有引起出血的副作用。運用消腫破瘀膠囊治療血瘀濕重型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未見任何不良反應,而且療效滿意。
【參考文獻】
[1] 陳柏楠,侯玉芬,周濤.周圍血管疾病中西醫診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442-443.
[2] 尚德俊,王嘉桔,張柏根.中西醫結合周圍血管疾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21-522.
[3] 尚德俊,侯玉芬,陳柏楠.周圍靜脈疾病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30.
[4] 高學敏.中藥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442.
[5] 杜貴友,方文賢.有毒中藥現代研究與合理應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333-353.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