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師承與現代教育完美結合
王海亭 山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要培養出高素質、實踐能力強的高級中醫藥專業人才,就必須構建科學的教學模式。在中國傳統教育中,傳承關系和傳承方式始終是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如何最大限度地把前人有價值的知識和經驗傳承下來,在我國的教育事業由精英教育跨入平民教育的今天,更應引起我們的關注。
師承有益于人才個性化培養
如今,中醫藥院校教育已經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大批合格的青年中醫,并為他們的發展提供了廣闊舞臺。但我們也不否認,單純院校制教育還不能滿足不斷增長的時代需求和學生發展的需要。統一大綱、統一教材、統一要求、統一考試,培養的學生千人一面,缺乏個性;尤其是有些中醫專業的學生到臨床上不會看病,一部分學生畢業后即面臨失業的困境。如何實現青年中醫的個性發展,是擺在廣大中醫人面前一項迫切而重要的任務。
常言道“名師出高徒”,名師帶教有方,徒弟勤學得法,是歷代各行業人才輩出的一條途徑。自古以來,中醫即以師徒傳承的教學模式,代代相傳,積累了寶貴經驗。實踐證明這也是中醫教學的一條重要途徑。因為中醫是人體生命科學,在“傳道”、“授業”過程中,許多知識和技能需要“身教”和“意會”,這就需要學生與老師有相同或類似的經歷,方易理解、傳承。
中醫師徒傳承的教學模式已經有了兩千多年的歷史記載,早在春秋戰國時的名醫秦越人的學生子陽、子豹,東漢名醫華佗的學生吳普、樊阿都是師帶徒的成功范例。傳統傳承方式的最大特點是因材施教、個性化培養,同一個老師的學生,各有特色。子陽、樊阿是針灸專家,子豹是內科專家,吳普是養生學家。
教育的方式是由教育的內容決定的,工業化以后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向著微觀方向發展。而課堂教學具有傳播知識信息量大,傳授的知識標準統一、規范,受教育的普及率高等特點,無疑是師帶徒傳承方式的一種進步。解放以后,中醫藥在滿足人民健康的需求方面確實發揮了巨大作用,這與中醫教育的發展、人才的大量培養是密不可分的。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