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ibe2005.net 文章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08-7-17 20:15:41

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先生曾說過:“大學者,非大樓之謂也,乃大師之謂也。”當前,“大師是大學之魂,我國目前最缺的是大師和具有國際影響的學術團隊”,已成為教育界院校長們的共識。
為了提高我國高等學校教師的素質和教學能力,確保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教育部特在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中設立了教學團隊建設項目。目前,教育部批準建立了我國高等教育第一個、也是唯一的國家級“中藥學教學團隊”。這一團隊有何特色、內涵?記者日前對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學教學團隊”建設工作進行了專訪。
要把創新思維和最先進的知識傳授給學生
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高思華在談起當前高等教育的現狀時說,現在的大學畢業生不少,但真正的領軍人、學術帶頭人不多;科研成果不少,真正體現世界級水平的成果不多;發表的論文不少,但能有開創性科技成果支撐的不多。這反映了我們培養的人才,創新能力不強。現在一所大學什么都可以沒有,唯獨不能沒有一支優秀的教學團隊。有了這樣的團隊,才能把創新的思維、最先進的知識和技術傳授給學生。我們進行國家級“中藥學教學團隊”建設,正是為了培養整體優秀的教學團隊。
據了解,教育部對國家級教學團隊建設提出的要求是,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開發教學資源,促進教學研討和經驗交流,推進教學工作的傳、幫、帶和老中青相結合,提高中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探索教學團隊在組織架構、運行機制、監督約束機制等方面的運行模式,為兄弟院校培訓教師提供可推廣、借鑒的示范性經驗。這對于促進高等中醫藥教育建設和教學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重師德,構建老中青傳幫帶教學體系
團隊帶頭人張冰教授,長期堅持本科教學一線,致力于教學改革與課程建設,在中藥學教學領域有豐富的教學與管理經驗,先后獲教育部“高等院校優秀骨干教師”等稱號,也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的學科帶頭人。張冰介紹,該團隊的建設特色表現在,主要圍繞中藥學教學特點,面向中藥臨床應用,形成了中藥專業的系列課程:“中藥學”、“中藥化學”、“中藥藥理學”、“中藥鑒定學”、“中藥藥劑學”、“中藥炮制學”及“臨床中藥學”等。在以顏正華、李家實、陸蘊如、高學敏等老一輩資深教授為學術帶頭人基礎上,團隊薈萃了一批優秀中醫人才,現有全國優秀教師1名、教育部高校優秀骨干教師1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名、重點學科帶頭人3名、北京市高校青年骨干教師3名。我國中藥學高等教育學科創建人之一,北京中醫藥大學的中藥學科創始人顏正華教授,是該團隊的總顧問。
團隊成員來自中醫、中藥、化學、藥學等多學科,在突出和保持中醫、中藥主體學科的基礎上,團隊積極引進不同學科的優秀人才,以實現相近學科融合、多學科交叉。張冰特別談到,中醫的培養講師承,我們提出,團隊要搞教學師承,要發揮專業帶頭人與骨干教師的傳幫帶作用,形成教師隊伍的團隊合力與整體優勢,并建立了教學師承、課程組傳幫帶體系。還鼓勵團隊內的學術前輩、學科帶頭人為青年教師進行師德及教學方法培訓,加強青年骨干教師的師德培養,建立健全了師德師范制度、師德建設實施細則等。
高思華校長對團隊尊師重教、構建老中青傳幫帶教學體系的運行機制,加以贊揚和肯定。
教改凸現中藥學專業三大特色
從張冰教授的介紹中,記者還了解到該團隊在教學方面的三大特色。
一是依托重點學科,突出醫藥結合。該團隊的建設依托了教育部國家級重點學科“中藥學”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臨床中藥學”、“中藥藥理學”和“中藥生藥學”,重點學科的建設成果為團隊的教學工作提供了先進的教學理念和豐富的教學內容。團隊密切結合臨床實際需要,強化“全程藥學服務”教育理念,針對目前中醫、中藥脫離的現狀,密切聯系臨床實際需要,強化中藥學專業教學中“全程藥學服務”教育理念,突出中醫藥學結合的教學特色,研究中醫藥交叉學科教學內涵,著眼于臨床合理用藥,服務行業、服務人民,不斷充實臨床中藥學教學內容,嘗試開設中藥調劑,中藥炮制品種的臨床應用、臨床中藥治療學、中藥材商品與臨床應用、臨床中藥毒效成分分析等新的選修課程,形成了團隊的特色教學課系。
二是加強課程建設,強調能力培養。團隊優化教學內容,強調理論、實踐教學的一條龍,突出實踐技能操作的全程實訓,理論課與實踐課教學學時達到2:1,培養中藥專業學生動手能力。其中,“中藥學”與“臨床中藥學”融中藥學基本知識與臨床用藥技能,嘗試新開中藥(臨床)治療學,強化常用中藥飲片的辨認實習等;“中藥化學”緊密結合中醫藥理論,充分應用現代技術,開展中藥(復方)藥效物質基礎、體內代謝和復方配伍規律研究;“中藥藥劑學”融藥物制備、檢測的基本理論與操作技術于一體;“中藥鑒定學’將緊密結合市場,重點引入人工生產中藥材的鑒定特征,同時強化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多指標綜合評價中藥材質量的新思路及方法;“中藥炮制學”注重工藝與質量的關系,強調適中的炮制程度,為臨床提供安全有效的中藥飲片。在不同教學階段的教學實踐中,通過多環節、全程培養中藥學專業學生的操作技能與實踐能力。
三是結合科學研究,注重教學改革。團隊成員近3年來主持和承擔了包括“973”、“863”、國家攻關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各級各類課題30余項,獲國家、省部、校級科技進步獎14項,已受理專利申請5項,獲國家發明專利2項。他們及時將這些科研成果引入課堂教學,將科研理念融入教學全過程,形成了《中藥學》、《中藥藥理》及《本草史》等系列多媒體教學軟件,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圍繞中藥研究、生產的科學化、規范化、產業化、現代化、經濟化等核心問題,將最新研究成果注入選修課、講座課,如“中藥不良反應概論”、“中藥開發與應用”等,取得了良好效果。他們還著手建立《藥典》收載的有毒中藥炮制及毒理學資料庫、數字化的常用中藥材三維圖譜庫,積累教學資料,促使專業教學經驗與成果服務于社會。
目前,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學專業已形成專科、本科、碩士、博士多層次的中藥專業教學體系,進一步確立了其在全國中醫藥院校中的首善地位。教育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有關領導日前對該團隊建設取得成果給予了高度肯定,指出教學團隊培養了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為祖國中醫藥教學事業樹立了榜樣,起到了帶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