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術:說說脾胃與痰飲第 3 頁
何謂調理脾胃?《金匱》云:“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此和以溫藥,利其小便乃是治痰飲病的重要經驗,深得調理脾胃之要義。溫藥和之,當指溫運脾陽,脾以溫為健。而痰飲為陰邪,遇寒則聚,得溫則行。張仲景治痰飲之代表方為“苓桂術甘湯”,即以茯苓為主藥,健脾滲濕,白術補益脾氣,而用桂枝通陽化氣以助茯苓溫化痰飲。又如善治支飲,溢飲的小青龍湯,亦取干姜溫脾與肺,使脾能散精上歸于肺,肺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則水液在體內正常運行,不致停蓄為患。以真武湯、金匱腎氣丸治腎虛水泛為痰飲,也是通過溫腎陽而達到溫運脾陽之目的。因而方中除附子、肉桂以溫腎陽外,又用茯苓、白術、山藥以健脾滲濕制水。此屬張氏溫藥和之的范例。又如張仲景為治懸飲和“支飲不得息”而設的十棗湯及葶藶大棗瀉肺湯,均用大棗益氣護胃,寓有深意,大棗不僅可以緩和酸藥之毒,并可使脾旺可以制水,這都體現了治療痰飲當從脾胃著手的精神。
利小便也是治痰飲的重要方法。 “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濕從小便而去,不僅有助脾健運,而且可杜其生痰之源。故利其小便與溫化痰飲是相輔相成、相須為用的兩個重要環節。張仲景的《金匱要略》澤瀉湯,以治“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即用澤瀉利水除飲,白術補脾制水,特別是茯苓一味,既能健脾,又能滲濕利水,俾濕無所聚,則痰無由生。很多治痰方劑,如燥濕化痰之二陳湯、清熱化痰之清氣化痰丸、潤燥化痰之貝母瓜蔞散、溫化寒飲之苓甘五味姜辛湯,及治風化痰之半夏天麻白術湯等,均伍以茯苓,正是宗杜其生痰之源之旨。
綜上所述,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治病必求其本,治痰飲尤當調脾胃,胃強脾健,則飲食不失其度,運行不停其機,何痰飲之有?(賈佩琰)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