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術:說說脾胃與痰飲
中醫學術:說說脾胃與痰飲
痰飲是體內水液停積、不得輸化的一種疾病。《內經》謂之“積飲。”《金匱》首創痰飲之名,并以專篇論述,對脈證治療闡發甚詳,成為后世辨證論治的主要根據。痰飲皆濕聚而成,但濕又源于脾胃,總由脾胃升降失常,運化失職,水濕內停而致。
脾胃為生痰飲之源
《素問·經脈別論》云:“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可見津液來源于飲食水谷,通過胃的“游溢”,脾的“散精”而成。其水液運行輸布,又依賴于脾的轉輸上行,肺的宣降以通調水道和腎的蒸化開合,分清泌濁作用,而其首要尤在于脾胃。“脾為后天之本”,位居中焦,通上連下,不僅是人體氣機升降運動的樞紐,而且又是水液代謝的中流砥柱。“胃為水谷之海”,脾主運化而為胃行其津液。脾健胃和,運化正常,津液和調,化生水谷之精微以“灑陳于六腑而氣至和調于五臟而血生。”如果脾胃虛弱,運化失職,制水無權,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致“水谷津液不行,即停聚而為痰飲。”(《醫門法律·論脾胃》)李中梓在《醫宗必讀》中說:“脾土虛弱,清者難升,濁者難降,留中滯膈,瘀而成痰。”說明痰飲乃水濕積聚而成,造成水濕積聚之由,又因于脾胃之虛,故又有“脾為生痰之源”。
痰之與飲,異名同類,稠濁為痰,清稀為飲,前人謂痰屬陽,飲屬陰言其成因,尤在涇,認為胃多生痰,脾多凝飲。尤氏在《金匱要略心典》中說:“谷入而胃不能散其精,則化而為痰;水入而脾不能輸其氣,則凝而為飲;其平素飲食所化之精津,凝結而不布,則為痰飲。”
痰飲之形成,與肺、脾、腎三臟氣化功能失調有關,而脾胃則為其病變中心。李東垣之《脾胃論》云:“脾胃虛則肺最受病。”如脾胃虛弱,上不能輸化散精以養肺,俾肺氣亦虛,易受外邪所犯,肺之敷布津液,通調水道功能失職,水液內停聚而為痰飲。另外,脾胃運化不及,水谷不化精微而為痰飲,上漬于肺,令人喘息咳唾。此謂“聚于胃,關于肺”,“肺為貯痰之器”也。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