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術:經絡理論研究四方向
經絡理論研究是中醫針灸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近半個世紀以來,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卻成效不顯。實踐告訴我們,如果不理清研究思路,不明確研究對象,不掌握正確的研究方法,經絡理論研究就難免陷入盲目的境地,要想取得突破性進展是困難的。筆者在此提供幾點意見。
整理古籍,挖掘古代經絡理論
經絡理論創立于我國古代。研究經絡理論,必須溯源窮流。回歸經典,從豐富的古代中醫文獻中尋求經絡理論研究的思路,這是必要而有益的。先看看經絡的概念是如何提出的?無論是從古典文獻記載還是從認識論推理,經絡概念的前身是“脈”。從古典醫籍文獻來看,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中有《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兩部醫書(較之《內經》成書年代為早),均是對“脈”的認識;從古代實踐活動考察,無論是原始生活的“茹毛飲血”,還是日常勞作中的體表損傷出血,都會引起人們對血的認識,繼而認識血脈。血和血脈都是有形之物,易于觀察并易形成一致的認識。對經氣和經絡的觀察就不容易,尤其是形成經氣和經絡理論就更難了。古代醫家認識經絡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其基本認識軌跡是從有形之血到無形之氣,從有形之脈到無形之經。這里有個重要方法使之實現了這一認識上的跨越,就是提出過渡性概念,架起認識上的橋梁。在“血”與“氣”認識之間提出了“血氣”的概念,在“血脈”與“經絡”認識之間提出了“經脈”的概念。《內經》“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是這一認識的典型表述。正是有了“血氣”和“經脈”的認識,才可能形成經氣和經絡的概念。古代醫家的思維方式和方法是漸進式的,不是推翻性的。這是現代經絡理論研究需要傳承的。
建立經脈和血脈兩大系統
在古代醫療實踐中,人們認識到了血脈,進而認識到了經絡。然而,中醫理論對血脈的論述是不系統的。《內經》有“脈者,血之府也”、“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為脈”的認識,將脈歸為奇恒之腑類。脈是血行的通道,血中有氣。脈的這一概念是清楚的,也是正確的。問題是如果經脈和血脈都具有運行氣血的功能,都是氣血運行的通道,那么如何區別兩者之不同呢?古代對“脈”雖有認識,但往往將“脈”與“經”合為一體,沒能創建獨立的血脈系統,更沒能構建完善的血脈理論體系。經脈與血脈是不同的兩大系統。《內經》不僅有“經絡”、“經脈”的認識,而且提出了“經氣”的概念,并集中在“氣”的認識上。“真氣者,經氣也”(《素問·離合真邪論篇》);“索氣于胃胳,得氣也”(《靈樞·熱病》);“經氣已至,慎守勿失”(《素問·寶命全形論篇》);等等。經氣是經絡運行之氣及其功能活動。針灸臨床強調的氣至、得氣、候氣、催氣、行氣、守氣等,均言氣,不直接言血。顯然,經脈與經氣密切相關。根據《內經》“脈者,血之腑也”、“心主血脈”、“肺朝百脈”等記載,血脈與血密切相聯。可以認為,經脈與經氣同在,血脈與血共存。無論是從經絡系統的組成結構的特點分析,還是從古今經絡理論研究存在的問題來看,將經脈與血脈分開認識、構建經脈和血脈兩大系統很有必要。這既是經絡理論的學術問題,也是經絡理論研究的方法問題。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