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術:論五臟所藏之神第 2 頁
魂、魄
魂、魄,有人云其具有感知覺之功用。另外,綜合中國傳統文化所論,以形氣陰陽動靜分魂魄,則魂陽而魄陰,魂動而魄靜,魂氣而魄形。故《靈樞·本神》云:“隨神往來者謂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謂之魄”,即說明魄是與身俱來且以形體為基礎的;而魂則是建立在神氣活動基礎上的,是逐步發展完善的,是活躍的。故一般認為,與身俱來的、本能性的、較低級的、偏于抑郁的、被動的為魄,如新生兒啼哭、嘴觸及乳頭吮吸等非條件反射性動作和四肢運動、耳聽、目視、冷熱痛癢等感知覺及記憶等,但常常受魂的激發而發揮功能;后天發展而成的、較高級的、偏于興奮的、主動的為魂,類似于今人所說的思維、想象、評價、決斷和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動,但受自覺、主動意識心神的支配。
另外,就日常生活“魂不守舍”現象而言,魂又有“注意”之性質。因此,就心神、魂、魄三者而言,當理解為心神支配魂,魂激發魄。至于魂魄與五行五臟的關系,《內經》認為“肝藏魂”、“肺藏魄”,木行為春,主動、主生機、興奮;金行為秋,主靜、主禁制、肅殺,可以說二者分別代表了魂、魄的某些特性,故將之分屬木與金、肝與肺。
此外,中醫學還將魂與人之睡眠聯系起來,認為魂安藏則寐,魂不藏則失眠或出現多夢、夢游等現象。
意
一指注意,表現為對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進行思維活動的開端,如張介賓《類經·藏象類》所云:“一念之生,心有所向,而未定者,曰意。”二指記憶與意念的產生,如《靈樞·本神》云:“心有所憶謂之意。”三指測度,如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云:“意之訓為測度。”另外,《內經》既言“脾藏意”,又言“脾在志為思”,故有人認為意的另一層意思通“思”,即思考、思慮。也正因為脾主思慮,智慮出焉,所以《難經·四十二難》稱“脾藏意與智”,《素問遺篇·刺法論》稱“脾為諫議之官。”土主孕育、培植,以稼穡為性,脾位中央,為孤臟以灌四傍,故脾屬土。注意雖然不是獨立的心理活動過程,但卻是一切心理活動的開端,且伴隨人的各種精神心理活動始終,因為有了注意才能清晰地反映周圍世界中的某一特定事物,同時擺脫在當時不具重要性的其余事物的干擾,所以任何心理活動過程總是由于注意指向它所反映的事物才能產生,正如土養萬物一般。記憶,是人思維、想象、意志過程的基礎,猶如土為萬物之母一般。而思考、思慮、測度,則是人思維過程、想象與意志過程的關鍵之處。思維過程就是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想象則要求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思考對象,屬抽象思維活動的繼續,使人以認識無法直接感知到的事物的形象;而意志則由采取決定與執行決定兩階段心理活動組成,其中“意之所存”屬前者,而“存變”、“遠慮”、“因慮處物”則屬后者。可見思維、想象、意志過程均以思考、思慮、測度為其重要環節,這一點又正如土居五方之中央、四時之中間、五行次序與方位之中央,如脾為調節人體五臟氣機之樞紐之一般,故屬土氣,歸屬于脾。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