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術:論火與疾病
中醫學術:論火與疾病 李海玉 潘桂娟 中國中醫科學院
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通過對火的直觀觀察,中華民族以取象比類的思維方法,將火從物質文化向觀念文化擴展,將火演化為中醫學的一個重要理論概念。就“火”的中醫涵義來講,其主要涵義有以下四種:生理之火、病理之火、六氣之火、藥物氣味之火。生理之火又稱“正火”,與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有關。病理之火又稱“邪火”,包括病因層次的火與病機層次的火。本文從“正火虛衰”與“邪火亢盛”兩個角度論述中醫學中“火”與疾病的相關理論。
正火虛衰
“生理之火”主要包括人體生命發展的內在動力,以及人體臟腑功能活動。火稟受于父母,是生命的原動力,其對人體生命發展的作用是以推動氣化來實現。火之所以能夠推動氣化,在于火是人體之氣的內在動力。火還是臟腑功能特性的概括,因而火又有心火、肝火、腎火、膽火、三焦火等分別。動力之火是臟腑之火的根源,臟腑之火支撐動力之火。正火虛衰,是指生理之火虛損,臟腑機能減退或衰弱的病理狀態。
1.正火虛衰的原因
先天因素 母體妊娠期間,特別是妊娠早期,因感受外邪,或患內傷雜病,或飲食不調,或情志不舒,或遇精神刺激,致母體臟腑功能失常或氣血津液虧虛,不能提供充足的氣血以滋養胎兒,而使胎兒先天之火不足;不但胎兒不能正常發育,胎兒出生后亦表現為發育遲緩,形體瘦小,骨骼軟弱,面色無華,驚悸不寧,善驚易恐,氣怯聲低,健忘等。
后天因素 寒邪為陰邪,其性寒涼、凝滯、收引,可使生理之火凝滯或緩滯,導致其推動和溫煦之力下降,臟腑機能減退。濕邪、水飲、痰濁等為陰邪,也可阻滯火之推動作用。火氣一體,久病傷氣則火衰;或久病傷陰,精、血、津液不足無以化氣,也能導致正火虛衰。此外,隨著年老體衰而正火逐漸衰微,而火滅則神滅。飲食不節,恣食生冷,導致陰寒內盛而火衰;房勞過度,耗傷陰精,精傷而火源不足而火衰。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