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術:論火與疾病第 3 頁
邪火亢盛
凡病因中的六淫之火,在病因作用下呈現的機能亢進的狀態,皆為邪火。邪火是導致機體產生疾病的賊邪,既可由外而來,也可由內而生,是重要致病因素之一。邪火的來源有六淫侵襲、情志過激、飲食失調、勞逸過度、體質因素、醫藥所誤等。
1. 邪火內生機制
邪火內生機制為陰虛火旺、陽虛生火、氣虛生火、郁而化火、陽盛化火。
陰虛火旺 陰液虧損,往往導致其對陽氣的制約功能減弱,陽氣相對偏盛而變生火熱,常見腎、肝、肺、胃的陰液不足而化火。另外,血虛不復,亦可形成虛火上炎的病理變化。因血屬陰類,血虛則陰氣不足,陽氣偏盛(血虛則陽無以配而獨盛)而化熱生火。血虛火炎與陰虛火旺有所不同,但二者又不能截然分開。血虛不復必致陰虛,故血虛火炎為陰虛火旺的前期病變,陰虛火旺為血虛火炎的發展結果。
陽虛生火 陽虛之火是“假火”,是“真寒假熱”,又稱“戴陽”、“無根之火”、“格陽”。乃指陽氣虛衰,陰寒內盛,虛衰之陽氣失其依附,被逼迫浮越而變生火熱之象。陽虛而致的火熱,有以下兩種形式:一是下焦陰寒太盛,虛憊之陽氣被格拒于外,而表現為內寒外熱之象。二是虛陽被格拒于上,浮越于頭面咽喉而表現為下寒上熱之象。總之,元陽虛衰為火浮的根本。
氣虛生火 氣虛生火,是指元氣或臟腑之氣虛衰而導致的內火亢盛。氣虛生火的關鍵,在于飲食不節、勞逸失度和七情過度所致的脾胃氣虛。脾胃氣虛生火的途徑主要有以下三種:其一,脾胃氣虛則升降失司,清陽不升,濁陰不降,阻塞中焦,陽氣不能升發敷布致陽分,則下陷陰分,化而為火;其二,脾胃氣虛則陰血生化不足,陰血虛而導致火旺;其三,氣虛外邪侵襲,邪正相搏而發熱。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