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術:論火與疾病第 2 頁
2. 正火虛衰的表現
臟腑功能失常 人體體溫的恒定,以及各臟腑均需火的溫煦作用才能維持正常功能活動。因此,火衰可導致各臟腑、器官的功能活動失常。如火衰而心神失其溫養,則見神倦形瘦,表情淡漠,心悸易驚;火衰而血脈失其溫通,則手足不溫或手足逆冷,畏寒喜暖,面色蒼白;火衰而肺失其溫養,宣發肅降功能減弱,從而出現呼吸氣短,形寒怯冷,語聲低微,虛寒肺痿等;火衰而脾胃失其溫煦,則脘腹冷痛,喜溫喜按,喜熱飲,若影響脾胃運化功能,則納食減少,泛吐清涎,大便清稀;火腎失其溫養則腰部冷痛拘急。
氣、血、津液運行失常 氣、血、津液在體內的正常運行,全賴火的推動、宣散作用。若火衰推動、宣散無力,則會影響氣、血、津液的正常運行,導致其運行遲緩,甚或出現停留阻滯的病理變化。若氣行不暢,運行窒礙,則在其病變部位出現脹悶、疼痛、脹多于痛、時輕時重等特征。若氣的運行方向受到影響,則導致氣的升降失常。或導致肺、胃、肝氣逆,而咳嗽、喘促、呃逆、噯氣、惡心、嘔吐、反胃等;或導致中氣下陷,而食少、腹脹肛墜、泄瀉等氣陷癥狀。若影響血液運行,可致血行不暢,瘀積凝滯,進而閉塞血脈,或血溢脈外。因血液瘀積的部位不同,火衰所致的血脈瘀阻病理表現也各不相同,若心脈瘀阻,癥見心悸、怔忡、手足逆冷、心區疼痛或胸痛徹背,唇甲發紺,舌紫暗等。火衰而津液運行受阻,可導致津液的敷布障礙,表現為臟腑、五體、官竅等津液不足,或導致津液停蓄,發生水、濕、痰、飲等病理變化。
此外,火衰可影響精、氣、血、津液的生成及相互轉化,以及汗、尿、糟粕的排泄等,引起多種代謝異常的病變。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