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術:論《內經》中神的概念第 2 頁
第三,神代表人體及動物之生命力及生命活動的現象。人體及動物之所以有生命,全在于內在神機,即生命力。《素問·五常政大論》:“根于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機,《莊子·至樂》:“萬物皆出于機,皆入于機”,成玄英疏:“機者,發動,所謂造化也。”神機,即說明神乃萬物生命過程的內部主宰,乃造化之機,故《素問·玉機真臟論》說:“天下至數,五色脈變,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轉不回,回則不轉,乃失其機。”若神機喪失,則無論如何高超的治療技術也無法挽救生命,故《素問·湯液醪醴論》云:“形弊血盡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張介賓注云:“凡治病之道,攻邪在乎針藥,行藥在乎神氣,故治施于外,則神應于中,使之升則升,使之降則降,是其神之可使也。若以藥劑治其內而臟氣不應,針艾治其外而經氣不應,此其神氣已去,而無可使矣。雖竭力治之,終成虛廢已爾,是即所謂不使也。”神還泛指人體外在的生命活動現象,舉凡人之目、形、色、脈、語言、動作等,均有“得神”與“失神”之別。
狹義的神:《內經》中的狹義之神尤指人的精神心理活動,以現代心理學來看,《內經》中的神既包括了感知覺、記憶、思維與想象等認知過程和意志過程,也包括情感過程,還包括個性心理特征等內容。不僅繼承了中國古代哲學的認識,而且又有所發揮。其內容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感知覺、記憶、思維與想象。這些屬人的認知過程,也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活動。如《靈樞·本神》云:“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
第二,意志過程。它是自覺地確定目的并根據目的來支配和調節自己的行動,克服困難,從而實現預期目的的心理活動過程。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