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術:論六經為五臟六腑之門戶第 2 頁
故而六經病可以說是疾病的共性特征,而臟腑雜病則是疾病的個性突變。六經是更廣層面的對疾病的理解,臟腑是更細層面對疾病的認識,二者不可偏廢,六經是病,臟腑是證,六經是五臟六腑的門戶。張洪鈞認為《傷寒論》的三陰三陽,就是指營衛津液、氣血陰陽的多少及運動變化,即氣化狀態。三陰三陽依時間進程而休旺交替,又按一定空間分布規律同時存在于人體。筆者覺得這種認識恰如其分的表達了六經屬氣的層次的含義,六種氣化狀態同時存在于人體,構成人體“天”的六大生理系統。即營衛的運動變化主要屬太陽,太陽主要存在于人體外層、上焦,即皮毛、督脈、太陽經脈、肺與心;氣血津液的運動變化主要屬少陽、陽明,這兩種氣化狀態主要存在于人體中層,即六腑及其經脈,肌肉。其中少陽氣機向上向外,相對于太陽之“表”,有由“里”出“表”的氣機,故曰“半表半里”;陽明氣機肅降,即使氣向里向下斂降,故陽明相對于太陽之“表”曰“里”,而對于整個人體來講,三陰的存在部位才是里層。陰陽的運動變化主要屬三陰,三陰主要分布于下焦、里層,其中少陰主要存在于人體最里層,如腎;太陰為由陽轉陰,氣機向內向下,厥陰為由陰轉陽,氣機向外向上,其氣化狀態存在于少陰之外,三陽之里。所以六經病其實是中醫氣一元論在人體生理病理方面的最好詮釋。
臟腑病則是具體功能的失常,它是有形可征的,是天之六氣與人體之五行六氣相摶而成,因人各有稟賦不一,所以所生臟腑病與六經有所不同,如果說六經是外圍的共有病變,那么臟腑病就是內部核心的獨特病變。臟腑內部的病變更加接近本質,是被人體臟腑同化了的營衛氣血津液陰陽的病變。所以在治療上,二者即有相似又有不同,傷寒的方子可以治療雜病,雜病的方子對于傷寒也有很好的療效,關鍵在于對六經與臟腑的認識。只有對二者的關系有所領悟,臨床才能真正做到“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