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術:淺議“濁”和“濁病”第 2 頁
總之,筆者對“濁”和“濁病”有以下認識:一是“濁”產生的必備條件是痰、濕、瘀三邪氣久潛體內,雜合而至。三者如缺其一,不能形成。二是五臟六腑、四肢百骸、表里上下皆可罹患。濁病初期多無臨床表現,疾病后期臟腑功能呈現嚴重失調,氣血津液出現嚴重失衡。三是濁病根據其偏性不同,分為痰濁病、濕濁病、瘀濁病。四是濁病的治療需兩大途徑同時進行,即在補益五臟,化濁通絡的同時,通經開竅,搜絡剔濁。臨床中筆者遵循這些原則在治療慢阻肺、糖尿病、高血脂、風濕免疫病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療效。
如何對痰濁病、濕濁病、瘀濁病進行界定,即定性定量,濁物質在臟腑中易潛伏的位點,濁物質作用后的臟腑功能改變,以及現代病理學改變等,這些仍是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的課題。
中醫五絕網轉自《中國中醫藥》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