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術:淺說風為百病之長第 3 頁
風水相搏 風邪襲表,肺氣閉塞,宣降失常,通調水道失職,水液不能下歸腎與膀胱氣化而出,聚于頭面四肢,所以可見眼瞼浮腫,甚則四肢全身皆腫,惡寒發熱,肢節酸楚,小便不利等癥,治宜《金匱要略》越婢加術湯,疏風清熱,宣肺行水。
風竄腸腑 素體濕熱之人,外感風邪,與濕熱相混,壅遏大腸,損傷陰絡,陰絡傷則血內溢,故而臨床可見“腸風”,便前出血,色鮮勢急等癥,可以選用槐花散或槐角丸,疏風理氣,清腸止血。
內風為內傷雜病之長
內風與外風不同,它不屬于六淫的范疇。內風的含義有二:一是內風即風氣內動,屬于“內生五邪”,是病機概念,主要指體內臟腑陰陽氣血失調,陽氣亢逆變動的病理狀態。通常包括肝陽化風、熱極生風、陰虛風動、血虛生風四種。此外瘀血痰濁等病理產物積聚日久,亦可阻滯氣機,導致陽氣運行不暢,亢逆變動而生內風。二是指具體病證的名稱。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中言“內風乃身中陽氣之變動”,人身之中,五臟六腑皆有陽氣生化運行不息,五臟六腑之陽氣亢逆變動皆能化生內風,故而《素問·風論》有心風、肝風、脾風、肺風、腎風、胃風等病名的記載。
肝陽化風 肝腎陰虧,水不涵木,浮陽不潛,肝陽上亢,甚則陽亢化風,風動而氣血逆亂,故臨床可見頭目眩暈,肢麻震顫,甚者突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癥,治宜鎮肝熄風湯,滋陰潛陽。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