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術:對中醫治糖尿病并發癥研究的思考第 3 頁
定位和思考
中醫治療糖尿病慢性并發癥應該很好的定位,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并非所有的慢性并發癥及任何階段都適合中醫治療。如糖尿病腎病尿毒癥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增殖期、糖尿病足壞疽期等就不適合中醫治療,應不失時機地用西醫的方法進行處理。而對于糖尿病早期腎病、背景期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糖尿病認知功能減退等則可以用中醫中藥治療。
筆者認為,中醫治療糖尿病慢性并發癥要在“既病防變”上下功夫,糖尿病多數慢性并發癥早期沒有臨床癥狀和體征,如果采用辨證論治干預,將面臨“無證可辨”的尷尬,因此要重視糖尿病慢性并發癥中醫病機的研究,以便指導臨床治療。
近幾年的研究發現糖尿病人多痰濕多瘀血,在有慢性并發癥時更為顯著。我們以往的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血瘀證貫穿糖尿病病程的始終,并且在臨床血瘀證出現之前就有血液流變性的異常,因此祝諶予教授提出要及早應用活血化瘀藥,防患于未然,意在“未病先防”,進一步研究發現糖尿病有血管病變者比無血管病變者血液流變性異常及血栓素B2水平增高更為顯著,因此治療上提出要加強活血破瘀的力度,為的是“既病防變”。2型糖尿病病人多肥胖,糖代謝紊亂的同時多伴有脂代謝的異常。中醫認為“肥人多痰”。明代張景岳言:“五臟之病俱能生痰,故痰之化無不在脾,而痰之本無不在腎。”過食肥甘厚味導致脾失健運,谷反為滯,痰濁內生,阻于絡道,氣血運行受阻,導致血瘀形成。應該說痰濁和瘀血均為糖尿病慢性并發癥過程中所產生的病理產物。痰濁日久,氣機阻滯,血行不暢,瘀阻脈絡,導致并加重血瘀;血瘀氣滯,津液運行受阻,又聚而成痰。正如清代唐容川《血證論》言:“瘀血既久,亦能化痰。”痰濁和瘀血雖非同一病理產物,但其形成原因如出一轍。二者在體內相繼而生,相互影響,終致痰瘀并見。臨床上治療糖尿病的慢性并發癥,多重視活血祛痰法的應用,也得到了一些初步的結果。但中藥能否預防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發生,對已經發生了并發癥要研究能否延緩其發展降低其終點事件的發生,如何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將是進一步研究的重點課題。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