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脾論治兒科疾病第 3 頁
針對中醫兒科治未病,李家民根據多年的行醫經驗,采用“補脾、運脾、醒脾”三步法原則,即在預防疾病、治療疾病、病后調理中,仍以“脾胃”為中心。防病之時以“補脾”為主,脾氣在人體整個氣機運化中處于樞紐地位,從生理上來說,脾胃本身有運化的功能,脾胃能正常運化,水谷精微得布,則全身氣機氣化得助,是保證人體健康無疾之路。故醫圣張仲景曾說“四季脾旺不受邪”,反之如“內傷脾胃,百病由生”。既病防變以“運脾”為要,因各臟器疾病皆可傷及脾胃,影響脾胃運化,而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所以在對癥治療中同時注意調理脾胃,使氣血生化有源,可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有利于疾病的向愈。《醫林繩墨》有“脾胃一虛,則臟腑無所稟受,百脈無所交通,氣血無所榮養,而為諸病”。病后調理重在“醒脾”,許多患兒在臨床癥狀緩解或痊愈后,仍食欲差,身體虛弱,大多有余邪困胃,胃氣不醒之證。醒脾即是祛除實邪之困遏,恢復健運功能,亦有誘導小兒開胃之意,臨床多用輕清芳香走竄之品如藿香、佩蘭、白豆蔻、砂仁等。李家民基于疾病瘥后“脾胃氣尚弱,不能消谷”之理,強調“節制飲食,以養脾胃”作為預防的原則。
李家民十分重視小兒飲食調養,認為食物對人體的滋養作用,本身就是最重要的增進健康、益壽延年的途徑。合理安排飲食,可保證機體的營養,使五臟功能旺盛,氣血充實,提高適應自然界變化的應變能力,增強抵御外邪的力量。故其在行醫中經常指導家長對小兒的飲食調護,提倡合理的膳食結構,“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氣”。
李家民主張治未病要因人﹑因地﹑因時制宜。人有老幼、男女、胖瘦以及九種體質分別,地有東、西、南、北、中之分,時有一年四季之分,這些不同特點,決定了治未病時的“同中存異”、“異中存同”的必然性。 (于濱)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