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秋傷于濕
王金亮 侯紅霞 山西省平遙縣中醫院
“秋傷于濕”語出《內經·陰陽應象大論》,對此說歷代醫家眾說紛紜。當今醫者,多遵喻嘉言“秋傷于燥”之說,筆者認為,一年有四季之分,有旱季和雨季之別,各季節之間的轉換規律前后聯系,互相制約,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從中醫整體觀念出發,辨析“秋傷于濕”之理由可歸納如下。
一是長夏之濕流戀至秋,秋承長夏之后,濕邪氤氳黏膩,纏綿難去,雖至秋令,然濕邪仍在。溫病學家吳鞠通云:“秋傷于濕,指初秋而言,乃上令濕土之氣流行未盡。”
二是秋初多雨則多濕,我國降雨量多分布在七、八、九3個月,尤以夏末秋初為多雨季節,《孟子·離婁》說:“七八月之間雨集,溝澮皆盈。”《禮記》云:“備者,備八月也,八月宿直畢,畢好雨。”由此可見,古人也認為秋季多雨多濕,雨以八月為多,這也是造成“秋傷于濕”的客觀原因。
三是秋季是收獲的季節,碩果累累,人們食生冷瓜果也多,最易傷濕困脾。夏末秋初,天暑下迫,地濕上蒸,人處其中,加之貪涼飲冷,恣食瓜果,傷脾呆胃,濕自內生。故有醫者云“在里由于喜飲茶酒,多食瓜果,從內而生者也”,這是造成“秋傷于濕”的又一因素。
四是初秋伏盡,陰雨綿綿,臨床因濕邪致病者增多,腹瀉、低熱不退、蕁麻疹等病應季而至,筆者從濕論治這些疾病每多效驗。
可見,“秋傷于濕”既有理論基礎,又有實踐依據,在臨床上有指導意義。然喻氏創“秋傷于燥”之說,也有其理論基礎。筆者以為秋季乃濕與燥并存,秋初與秋末有別,秋初以濕為主,秋末以燥為主。但臨證之時當以辨證論治為總則。
秋初因濕邪致病者,可治以祛濕健脾、化濕、醒脾,常用方如三仁湯、藿樸夏苓湯、甘露消毒丹,胃苓湯等。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