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病論治5法
繆茂軍 江西省全南縣中醫院
《素問·靈蘭秘典論》:“脾胃者,倉廩之管,五味出焉。”脾主運化,升清,主統血,主肌肉、四肢,開竅于口,其華在唇,在志為思,在液為涎。脾胃為后天之本,是氣、血和津液的化生之源。臨床涉脾病機常較復雜,治脾方法也較多。
潤脾法
此法用于脾陰虛而癥見唇燥口干,喜飲,口淡無味,飲食減少,大便干結,舌紅干,苔少或舌面光滑,脈細者。用《傷寒論》麻子仁丸加減以滋陰潤燥:火麻仁10克,芍藥12克,酒軍6克,枳實10克,厚樸10克,杏仁6克,麥冬15克。每日1劑,1日2次。
補脾法
此法用于脾氣虛而癥見倦怠懶言,不思飲食,食入脹滿,四肢乏力,腸鳴,下肢水腫,舌淡,苔薄白,脈細弱者。用《脾胃論》補中益氣湯加減以補脾益氣:黃芪15克,白術10克,人參6克,陳皮10克,炙甘草10克,升麻10克,柴胡6克,當歸10克,懷山藥15克,每日1劑,1日2次,蜂蜜為引。
溫脾法
此法用于脾陽虛而癥見面黃少華,四肢不溫,腹痛喜按,食少納呆,嘔吐清水,水腫便溏,舌淡苔白,脈沉細者。以《內外傷辨惑論》厚樸溫中湯加減以溫陽理氣:厚樸10克,干姜10克,草豆蔻6克,木香3克,陳皮12克,茯苓12克,甘草6克,白術12克,每日1劑,1日2次,生姜為引。
醒脾法
此法用于脾病之濕熱中阻而癥見食欲不振,腹脹嘔吐,泛酸,口干苦口,便溏穢臭,舌苔黃膩,脈滑數者。用《松崖醫經》木香導滯丸加減以消導積滯:酒軍6克,黃芩10克,黃連6克,枳實10克,神曲10克,茯苓12克,白術12克,澤瀉10克,木香6克,檳榔6克,藿香10克。每日1劑,1日2次。
清脾法
此法用于脾病之痰濕困脾而癥見飲食不香,不思飲食,口苦咽干,小便赤澀,便稀有味,苔白膩,脈弦數者。用《濟生方》清脾飲加減以燥濕化痰,泄熱清脾:柴胡10克,黃芩10克,半夏6克,青皮6克,白術12克,厚樸10克,甘草6克。每日1劑,1日2次,生姜為引。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