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中醫理論體系的緊迫性與可行性第 3 頁
積弱致困的癥結與根源
千百年來,中醫遭遇了太多的艱難險阻,發展道路崎嶇坎坷。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四個方面:
字義文法的傳承性失真
一般認為,中醫理論的奠基之作《黃帝內經》成書于春秋至秦漢時期,且編著經歷了漫長的過程。這里有三個問題值得關注:一是當時文字尚未統一,或者尚處在逐步統一的過程中;二是當時的文字字義單純,不應當具有后世復雜的引申意義;三是中間失傳數百年,直到唐代學者從文獻中輯出時,所有文字的字義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按照唐代之后的字義文法去理解先秦時期的科學巨著,失真變異有所難免。這是造成我們不能全面準確理解《內經》科學內涵的重要原因之一。
未曾分化的凝固性學科
縱觀古今中外科學文化的發展演進軌跡,大多走過了一條綜合——分化——再綜合——再分化的路徑。每一次分化綜合都是一次升華提高。在一次次的綜合與分化變革中,一方面實現交叉融匯,一方面實現深入細化,這是學科發展的一般規律。只要我們堅持認為中醫是科學的,那么它的發展提高同樣也應當遵循這一規律。《黃帝內經》成書之初,正是與當時各種科學文化成果互通的結果。從某種程度上講,《內經》不單純是一部醫學巨著,而是一個時代的百科全書,其中包括了醫學、天文、氣象、物候、歷算、哲學、倫理等各個學科的研究成果。但遺憾的是,它的理論體系至今沒有完成學科分化,更不存在之后的再綜合、再分化經歷。從其以醫學為主導內容的傾向分析,似乎正在向分化的方向發展,但可惜并沒能繼續下去。
先天缺乏的專屬性術語
任何自然科學都離不開哲學的指導,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但任何自然科學都不會借用哲學術語作為自己的專業術語。而在中醫理論中,卻大多借用了哲學術語作為理論表述的工具,進而在三個方面影響甚至制約了中醫自身的發展:一是過度依賴借助哲學術語,限制了自身術語發展的需求,醫學或生命科學專用術語不能源源不斷地形成;二是哲學術語與醫學術語凝固,如“腎陽”、“血虛”、“固本”等等,不一而足,致使學科分化更加困難;三是當采用哲學術語表述科學原理時,雖然宏觀層面總是正確的,但又往往是籠統的、概括的、抽象的,而不是具體的、深入的、精確的。這正是中醫理論常常被認為是哲學理論而不單是醫學理論的緣故,也是造成其不能從生命科學角度與當代自然科學對話的原因之一。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